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农药科学使用2015-9-16.ppt
文件大小:29.64 MB
总页数:134 页
更新时间:2025-06-08
总字数:约1.56万字
文档摘要

气象条件: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降雨量、降雨日数和相对湿度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小麦抽穗期以后,降雨次数多,降雨量大,相对湿度高,日照时数少是穗腐大发生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开花到乳熟期多雨、高温,穗腐严重。菌源数量:越冬菌源量和孢子释放时间与田间病害发生程度关系紧密。有充足菌源的重茬地块和距离菌源近的麦田发病严重。影响苗期发病的主要因素是种子带菌量。种子带菌量大或种子不进行消毒处理,病苗和烂种率高。土壤带菌量则与茎基腐发生轻重有一定关系。发病条件田间残留的带菌玉米秸秆是主要初侵染源,春季气温适宜、湿度较大时,玉米残体上产生大量子囊壳。土表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时,子囊壳产生快,菌量多;湿度低于30%时,子囊壳不能产生。空气相对湿度80%,有利于子囊孢子的放射。在抽穗扬花期,释放的子囊孢子从颖壳边缘侵入小穗内部侵染危害。发生轻重与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天气密切相关,若遇连阴雨或连续大雾天气,将发生较重。5月中下旬阴雨天气会加重病情。15℃以上连续2~3个阴雨日,病害就可能流行。防治小麦全蚀病,可用12.5%硅噻菌胺悬浮剂(全蚀净)拌种;或用3%敌萎丹悬浮种衣剂(苯醚甲环唑)每进行种子包衣;或5亿个活芽孢/克荧光假单胞杆菌可湿性粉剂(消蚀灵)进行拌种。防治小麦纹枯病要注意将药液喷洒在麦株茎基部;防治小麦赤霉病则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小麦全蚀病有的病菌潜伏在种皮内,应采用温汤浸种或药剂浸种的处理方法;施药质量也很关键,例如喷洒保护性杀菌剂,要求均匀周到,否则也会影响效果。应不断改进施药技术,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如保护地可改喷雾法为熏烟法,大田常规喷雾法可改为超低容量喷雾或静电喷雾法等,以提高防治效果,减少药剂使用量。地面超低容量喷雾空中超低容量喷雾手动喷雾器是操作简单、方便的施药器械,但有的用户为增加流量、提高工效,随意扩大喷孔,甚至拆除喷头、使药液从阀门直接喷出,此时喷液量尽管增大2-3倍,大部分却落入土壤中,既浪费又污染了环境。因此,一方面要求用户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农药的污染问题,另一方面不断提高农药使用技术,采用先进的施药手段。2.使用先进的施药器械(一)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概况三、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我省常见:病害16种(类):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根腐病、叶枯病、散黑穗病、秆黑粉病、腥黑穗病、黄矮病、丛矮病、黄花叶病、黑胚病、胞囊线虫病、全蚀病等。害虫10类:蚜虫、麦蜘蛛、蛴螬、蝼蛄、金针虫、吸浆虫、粘虫、麦叶峰、潜叶蝇、灰飞虱等,20种左右。不完全统计,我省小麦每年因病害造成损失32-94万吨,虫害损失29-61万吨。1.小麦全蚀病幼苗期受害,初生根和根茎变黑褐色,特别是病根中柱部分变黑色。次生根上有大量黑褐色病斑,严重时病斑联合,根系死亡,造成死苗。尚能存活的病苗叶色变浅,基部叶片黄化,植株矮小,病株易自根茎处拔断。潮湿条件下,茎基部l-2节变成褐色至灰黑色。(二)小麦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1)症状主要为害小麦根部和茎基部第一、二节处,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1.小麦全蚀病返青至拔节期表现为病株返青迟缓,黄叶增多,拔节后叶片自下而上黄化,植株矮化,重病株根部变黑。发病初期在变色根表面有褐色粗糙的菌丝(俗称“黑脚”)。抽穗后,根系腐烂,病株早枯,形成“白穗”。发病后期在潮湿条件下,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侧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俗称“黑膏药”)。在潮湿情况下,小麦近成熟时病株基部叶鞘内侧生有黑色颗粒状突起,即病原菌子囊壳。但干旱条件下,病株基部“黑脚”症状不明显,也不产生子囊壳。(1)症状小麦全蚀病后期形成枯白穗黑脚形态:厚垣孢子褐色,球形,表面布满细刺,直径5-9微米。

冬孢子球形至近球形,棕褐色,半边颜色较淡,表面有微刺。先菌丝产生分隔形成4个细胞,不产生担孢子。双核菌丝才具有侵染能力,可存活5年。病菌有14个生理小种。

特性:核菌丝才具有侵染能力,可存活5年。病菌有14个生理小种。(2)病原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混杂于种子和粪肥中越夏、越冬,也可寄生在自生麦苗和禾本科杂草上存活,成为下季侵染小麦的初侵染源。小麦播种后,病菌多从麦苗根毛处侵入。小麦返青后,土温升高,菌丝加快繁殖,沿根扩展,并侵害分孽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菌丝继续蔓延,根及茎基部变黑腐烂,阻碍了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输导,病株陆续死亡,至灌浆阶段田间就会出现早枯和白穗症状。(3)病害循环初侵染源侵染小麦小麦病残体,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