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厂毕业设计要点解析
目录
02
工艺流程选择
01
设计依据与基础条件
03
构筑物结构设计
04
设备选型与配置
05
环境影响评估
06
经济性与效益分析
01
设计依据与基础条件
Chapter
污水厂设计规范要求
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标准
工艺流程设计要求
环境保护相关法规
安全与卫生标准
规定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规模、处理工艺、出水水质等要求。
涉及污水处理的环保法规、排放标准及相关政策文件。
详细阐述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及布局等关键内容。
确保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包括防火、防爆、防毒等安全措施。
区域水文地质基础资料
包括区域的水文特征、水位变化、水质状况等,为污水处理工艺选择和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水文资料
涵盖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层特征、土壤渗透性等,对污水处理设施的选址和地基处理有重要影响。
了解区域排水系统的布局、管径、管底标高等信息,以便于污水厂的接入和排水系统设计。
掌握区域内污染源的类型、数量、排放规律等,为污水厂进水水质预测和处理工艺选择提供依据。
地质资料
排水系统现状
污染源分布
污水排放标准分析
明确污水厂出水应达到的水质标准,包括各项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和排放标准。
排放标准
根据进水水质和排放标准,确定各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为处理工艺的选择提供依据。
确定污水厂的排放方式(如直接排放、间接排放等)和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确保污水排放不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污染物去除效率
分析不同处理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选择满足排放标准且经济合理的处理工艺。
排放标准与工艺匹配
01
02
04
03
排放方式与受纳水体
02
工艺流程选择
Chapter
预处理单元方案对比
格栅、筛网、沉淀池、气浮池等,去除大颗粒杂质和悬浮物。
物理法
混凝、沉淀、中和等,去除胶体、悬浮物和部分溶解性有机物。
化学法
浮选、过滤、吸附等,去除悬浮物、胶体及部分溶解性有机物。
物化法
二级生物处理工艺论证
利用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去除有机物,具有处理效率高、运行稳定等优点。
利用生物膜上的微生物去除有机物,具有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污泥产量少等特点。
结合了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的优点,具有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等优点。
活性污泥法
生物膜法
氧化沟法
深度处理技术优化
消毒
采用物理(如紫外线、臭氧等)或化学(如氯、二氧化氯等)方法杀灭病原微生物。
03
通过砂滤、活性炭过滤等方式,去除悬浮物、胶体等杂质。
02
过滤
混凝沉淀
通过投加混凝剂,使微小颗粒聚集成大颗粒,便于沉淀和去除。
01
03
构筑物结构设计
Chapter
池体结构强度计算
池体形状与尺寸
根据工艺要求,确定沉淀池、曝气池、污泥池等池体的形状和尺寸,计算其结构强度。
01
荷载计算
考虑池体自重、水重、污泥重、雪荷载等因素,进行池体荷载计算,确保结构安全可靠。
02
材料选择
根据池体结构强度计算结果,选择适当的材料,如混凝土、钢筋等。
03
管道系统水力设计
根据工艺流程和设备布置,合理规划管道布局,确保管道连接顺畅、减少水头损失。
管道布局
根据管道布局和流量要求,进行管道水力计算,确定管径、流速等参数。
管道水力计算
根据管道内介质特性和工作压力,选择合适的管道材料,如钢管、塑料管等。
管道材料选择
抗震与防腐设计要点
根据当地地震烈度和构筑物特点,进行抗震设计,包括结构选型、抗震措施等。
构筑物基础应坚实、均匀,避免出现不均匀沉降,影响结构稳定。
根据构筑物所处环境和介质特性,采取相应的防腐措施,如涂层防腐、阴极保护等。
抗震设计
基础处理
防腐措施
04
设备选型与配置
Chapter
泵类设备参数匹配
流量
功率
扬程
材质
根据污水厂处理规模确定,需要保证在设计流量下能够正常运行,同时考虑最大流量和最小流量的变化。
根据污水厂的水位差和管道阻力确定,需要保证水泵在工作时能够提供足够的扬程。
根据流量和扬程计算得出,同时考虑水泵的效率和功率储备。
根据介质的性质选择耐腐蚀、耐磨损的材质,以保证水泵的长期使用。
曝气系统效率分析
曝气方式
根据工艺要求选择表面曝气、潜水曝气等不同的曝气方式。
01
曝气器型号
根据池型、曝气效果和能耗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曝气器型号。
02
曝气量
根据工艺要求和水质情况确定曝气量,以保证微生物的生化反应需求。
03
曝气效率
通过计算曝气器的氧利用率和动力效率等指标,评估曝气系统的效率。
04
污泥脱水设备选型
污泥量
根据污水厂处理规模和污泥产生率确定污泥量。
02
04
03
01
设备选型
根据污泥量、污泥性质和脱水要求等因素,选择压滤机、离心脱水机等合适的污泥脱水设备。
污泥性质
根据污泥的含水率、粘度、有机物含量等性质选择合适的脱水设备。
配套设备
根据脱水设备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污泥输送、加药、冲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