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中小学学科育德的知识社会学机理与实现策略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中小学学科育德的研究现状复杂多样,当前焦点集中在德育工作的整体化创新、德育工作回归生活研究、德育观念现代化研究、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研究及从“大德育”走向“小德育”等方面。同时,全球化、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等社会思潮冲击下,我国中小学德育研究呈现出理论深化、实践丰富、视野拓宽的特点,但也面临着“离心”倾向。
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研究的形势令人振奋,研究问题日益集中,研究焦点正在形成。受全球化、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等社会思潮的冲击,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正朝着四面开花、各放异彩、不拘一格的方向发展。从德育理念上来看,德育体验论、对话德育论、交往德育理论、生活德育论、德性论等各领风骚;从德育实践上来看,网络德育、生态道德教育、校本德育、叙事德育、活动德育、欣赏型德育等都是德育工作者创造出来的德育实践样式。我国的德育理论深化了,德育实践丰富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视野与思路拓宽了。然而,与之并行不悖的是,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离心”倾向日益明显,到底什么样的德育形态最适合我国中小学的需要开始成为令所有德育工作者头疼的问题。
选题意义在于学科育德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能促进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激发教师育德能力提高,推动学校德育由务虚走向务实,助力学校德育品牌打造。此外,学科育德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学科育德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200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2017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也明文规定,各级学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学科育德能促进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教书和育人是教师的基本岗位职责,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不少教师重在教书,将育人职责边缘化。学科德育将教师的教书和育人紧密地结合起来,要求学科教师在传授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强化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学科育德能激发教师育德能力的提高。中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教师的学识修养和言行举止对他们的影响巨大。学科德育要求各学科教师认识、理解和把握学科德育,认真落实学科德育的任务和要求,成为自觉能动的参与者、实践者和促进者。学科德育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驱动着学科教师不断提升自己实施学科德育的整体素质,有助于实现学科教师德育工作的专业化。
学科育德能推动学校德育由务虚走向务实。学校德育理论上苍白无力、实践中裹足不前饱受人们诟病。学科德育是教育引导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最主要阵地,也是学校育人的最重要载体。学科德育的实施与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德育管理水平密切相关。
学科育德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研究价值体现在明确学科育德的价值,深究阻抑学科育德有效推进的症结,探寻学科育德实效提升的发展路径,既是深化学科德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开辟与提升学校立德树人新境界的应然选择。
明确学科育德的价值,能够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通过对学科育德的研究,可以深入挖掘学科本身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引导学生认同道德、内化道德、践行道德,不断完善学生的思想品德结构,使之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
深究阻抑学科育德有效推进的症结,能够为解决学科德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目前,学科德育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不足、学科德育与学科教学融合不够紧密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科德育的实效性。
探寻学科育德实效提升的发展路径,能够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对学科育德实效提升的发展路径的研究,可以探索出适合新时代要求的学科德育模式和方法,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要观点
1.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