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数字化监测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一、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
研究现状
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日益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对校园欺凌的概念、成因、危害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在概念方面,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欺凌进行了界定,指出其是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在学校或学校活动中故意或重复地使用言语、行为或其他形式对他人进行伤害或排斥的行为。在成因上,发现欺凌行为往往与个体的性格特征、家庭环境、同伴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
从国外来看,挪威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校园欺凌并实施相应措施,心理学家丹?奥维斯教授发表相关专著并设计研发了校园欺凌防范项目,被众多国家认可应用。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尤其在一些校园欺凌恶性事件后,各州相继立法,形成了多主体有效合作的防治体系。日本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始于1980年前后,在经历一些重大欺凌事件后,颁布了《校园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实现了防治校园欺凌的法制化。
在国内,众多学者也从不同学科视角对校园欺凌展开研究,不过目前对于校园欺凌治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还处于探索阶段。
选题意义
校园欺凌不仅对受害者造成心理和身体上的伤害,影响其学业成绩和社交关系,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有效评估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效果,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提供决策依据,帮助各方清晰了解治理举措是否得力、哪些方面还需改进等,进而促进校园欺凌问题的有效解决,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保障学生能够在安全的氛围中学习与成长。
研究价值
为校园欺凌治理提供科学的评价工具:目前在治理校园欺凌过程中,缺乏一套完善且科学的评价工具来衡量治理效果,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填补这一空白,让校园欺凌治理工作的成效可以通过量化或定性的指标得以展现,便于直观评估。
有助于提高校园欺凌治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该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精准发现治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治理策略、完善治理措施,使得治理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切实提升治理的实际效果,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治理效果的科学评价与分析,能为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等制定更贴合实际、更具操作性的校园欺凌防治政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参考方向,推动校园欺凌治理工作朝着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要观点
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构建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探索与之相适配的数字化监测方法,以期提高校园欺凌治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精准衡量治理工作的实际成效,为后续治理策略的调整与优化提供有力依据,同时借助数字化监测手段,实现对校园欺凌情况的实时把控,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加以干预,从而营造健康、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保障学生能够在良好氛围中学习与成长。
研究内容
分析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和成因:全面深入地了解当前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类型中的发生频率、表现形式等实际情况,从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学校教育以及学生个体心理等多个维度,剖析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根源,为后续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制定治理对策提供基础支撑。例如,研究社会文化中对暴力行为的渲染、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学校德育工作的缺失以及学生自身性格特点、人际交往能力等因素与校园欺凌的关联。
构建校园欺凌治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选取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的指标来衡量校园欺凌治理效果。指标涵盖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数量的变化、师生对欺凌行为认知程度的提升、学校应对欺凌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欺凌防治相关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校园整体氛围的改善状况等多个层面,确保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治理工作的成效。
研究数字化监测方法:探索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识别、智能监控系统等,对校园内可能发生的欺凌行为进行实时监测、预警以及事后的回溯分析。例如,通过在校园关键区域安装智能摄像头,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捕捉异常行为;借助大数据分析学生的日常交往数据、情绪表达数据等,及时发现潜在的欺凌迹象,为及时干预提供依据。
提出校园欺凌治理的对策建议:基于对校园欺凌现状、成因的分析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监测结果,从学校、家庭、社会以及政府等多个主体角度出发,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治理对策。比如,学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对欺凌行为的敏感度和处理能力,完善校园欺凌报告和处理机制;家庭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人际交往能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社会要加强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宣传引导,净化网络环境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