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中小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的内容建构与教学进路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1.中小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研究现状
当前,中小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实践研究在各地积极开展。例如,南溪区举行相关研讨培训,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好少年。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拟立项公示中,西南大学多项与中小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相关课题入围。以科技素养教育培育科学家精神正逢其时,然而公众科学素质提升任重道远,科学追求与科学志向的缺失令人担忧。全国政协“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专题调研,强调树立长效人才培养观,用好社会大课堂开展科学教育。此外,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印发《“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共同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如江西教育网报道中提到兴国县第三中学专职思政课教师管辅荣强调要积极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用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
2.中小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选题意义
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重在培养科学家精神。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科学素质,还能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意见,为中小学生提供优质科学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正如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舒圣祥在《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重在培养科学家精神丨九派时评》中指出,作为全面部署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专门文件,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科学教育。
3.中小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研究价值
小学科学课程中科学精神培养具有重要价值。它可提升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及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具备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实质、育人价值与培育策略对中小学生的成长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论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实质、育人价值与培育策略_范文模板及概述说明.pdf》中提到科学家精神具有真理追求、探索未知、严谨求实、批判性思维、合作与分享等关键特征,培养科学家精神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同时,《小学科学课程中科学精神培养的价值分析及实施策略研究分析材料.doc》也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精神的培养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此外,《聚焦科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科学精神的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提到培养小学生科学精神,能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激发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树立小学生正确的科学信仰。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要观点
1.研究目标
构建中小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的内容体系,明确不同阶段的培育重点,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丰富的精神内涵。
探索有效的教学进路,将科学家精神融入中小学科学教育,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2.研究内容
中小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的内容建构:
小学阶段:着重树立科学家形象,以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为主要内容,适度启蒙其他层面。通过讲述科学家的爱国故事和奉献事迹,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崇敬之情。例如,可以组织学生阅读《程开甲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程开甲院士放弃英国优厚待遇回国报效祖国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同时,可以开展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活动,如制作火山爆发模型、简易电路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科学的乐趣,培养奉献精神。
中学阶段:着重培养理性思维能力,以求实精神为主要内容。中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已经较为成熟,能够理解抽象问题。可以通过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例如,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研究性学习项目,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理性思维能力。
中小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的教学进路: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和践行能力。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项目化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学校科技实验室进行自制小发明活动,展示学生的创意和动手能力。
整合教育资源:为教学进路提供支持。可以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科普讲座等资源,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参加科普讲座,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3.重要观点
科学家精神培育应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具体事物、具体情景的支配,因此应着重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现科学家形象,培养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中学阶段学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应着重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和求实精神。
教学进路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实践能力,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主思考、解决问题,培养科学家精神。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1.研究思路
分析现状,明确问题:当前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科学精神的培养是薄弱环节。例如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不利于中小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不同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