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治理的成效测度及提升路径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一、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
1.研究现状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过重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多项调查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普遍面临着较为繁重的非教育教学任务,其主要表现形式多样。例如,一项针对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48874名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调查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每周用于部分非教学工作任务的时间约11.85小时,超出每周教学工作时间2.22小时,像安全管理与疫情防控(约2.73小时/周)以及材料、表格填报(约2.49小时/周)等方面的时间构成了非教学工作时间的主要事项。
从工作内容来看,中小学教师除承担上课这一基本教学任务外,还需应对教学计划制订、备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班级管理、家校沟通和活动组织等诸多本职相关工作,同时还要频繁参与各种专业培训、听评课等教研活动,撰写学习心得体会与工作日志等。并且,还时常要承担大量非本职的任务,诸如日常行政事务工作,像频繁填写各类行政表格(如学生信息统计表、教学设备使用登记表等);承担迎检、备查等任务,为迎接上级部门检查或完成创建类迎检任务,参与布置校园环境等工作;承担社会性事务工作,像农村地区教师参与精准扶贫专项工作,需将走访农户的信息以及与农户的合影作为工作日志上传到指定网络工作平台等,这些任务严重挤占了教师正常的教学时间与精力。
目前,虽然国家对此高度重视,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的专项整治工作。但从实际落实情况来看,仍存在“不到位、不彻底”的问题,教师非教学负担过重现象并未得到真正缓解,依旧是当前教育领域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学术研究方面,对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关键角度。一是聚焦负担的来源,涉及学校管理层面的不完善、社会期望过高、教师自身能力及情绪调节等多方面因素,例如学校内部管理结构不合理导致职责划分不清晰,社会对学生全面发展、安全等方面的高期望使得学校给教师安排了大量非教学任务等;二是探讨其负面影响,包括对教师教学和专业发展的阻碍,像挤占教师正常的教学、教研和培训时间,影响专业水平提升,降低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幸福感,以及干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如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用于收集、总结、汇编各种文字材料,打乱正常教学秩序等;三是针对现有减负政策的成效进行分析,虽然政策不断出台,但在落地过程中,受到主体权责不清晰、评价制度不科学、判定依据不明确、落实机制不健全等困境影响,导致减负效果不尽如人意。
2.选题意义
2.1有助于教师回归教学本职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中小学教师的核心职责是教书育人,然而过重的非教育教学负担使得教师精力分散,难以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例如,教师在应对大量填表、迎检等事务后,备课时间被压缩,可能只能简化内容甚至沿用旧教案,这就降低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效果。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能让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等方面,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履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
2.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过多的非教学任务会消耗教师的时间与精力,使他们难以全身心投入教学研究与学科知识的深化中,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容易让教师在职业发展中感到迷茫,缺乏明确目标与方向,降低工作积极性与职业认同感。当教师能够从繁重的非教学负担中解脱出来,就有更多机会参与专业培训、研讨会等活动,积累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技能,实现自我提升与职业发展,进而提升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增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投入。
2.3有助于优化教育生态,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中小学教师作为教育系统的核心主体之一,其工作状态对整个教育生态有着重要影响。非教育教学负担过重不仅关乎教师个体,还会波及学校的正常运作以及学生的受教育质量等多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现状、根源以及影响,有助于发现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学校管理的不合理之处、社会事务进校园的规范缺失等,从而为优化教育生态提供依据,也能为后续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使政策更加贴合实际,切实解决教师负担问题,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3.研究价值
3.1理论价值
当前教育学领域对于教师负担的研究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针对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治理的成效测度及提升路径的系统研究仍有待丰富。本研究聚焦于此,能够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