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课题申报书: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常态化监测与减负机制研究.docx
文件大小:15.4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6-08
总字数:约5.46千字
文档摘要

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常态化监测与减负机制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一、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

1.研究现状

当前,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普遍较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国内外的研究及实际情况均表明,中小学教师除了承担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还面临着繁多的非教学任务。

在国外,2016年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显示,日本中小学教师除教学外,还要承担学校经营、学生管理等事务,难以保证正常教学和休息时间。英国学校教师花费在行政事务及与教学无关事情上的时间占总工作时间的20%。在我国,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问题也屡见报端,非教学任务繁多不再是个别现象。例如,教师需要频繁填写各类行政表格,如学生信息统计表、教学设备使用登记表等;为迎接上级检查或完成创建类任务,要组建迎检工作小组,负责布置校园环境;还时不时承担社区街道或乡镇行政机构委派的社会性事务,如农村地区精准扶贫专项工作中,要将走访农户信息及合影作为工作日志上传网络工作平台。

目前,国内外对此问题已有一定研究,但教师减负仍面临诸多困境,如主体权责不清晰、评价制度不科学等。

2.选题意义

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当教师从繁重的非教学负担中解脱出来,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塑造学生品格。另一方面,有利于营造良好教育生态。教师负担过重会影响学校的正常运作,降低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甚至可能导致师资流失。减轻教师负担可以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幸福感,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研究价值

明确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的内涵特点及负面影响,对教育事业发展至关重要。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差异性和两重性的特点。普遍性体现在这一问题已广泛存在于许多国家的学校中,成为国际现象;复杂性源于其来源不仅有教育系统内部,还有系统之外,涉及多个主体和维度;差异性表现在不同教师所承担的非教学负担类型和程度因个体差异而不同;两重性则指非教学负担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取决于任务的性质。

过重的非教学负担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一是影响学校正常运作,教师以“惯性”“麻木”姿态完成重复性非教学工作,会降低职业认同感,甚至引发师资流失。二是危害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非教学任务使教师工作时间延长、负荷加重,评比、检查等社会性事务消耗大量精力和体力,导致身心疲惫、压力增大、生理疾病增多。三是有损教育教学成效,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承文化、教授知识,但过重的非教学负担会挤占教学、教研时间,影响教师专业水平提升,降低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幸福感,难以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明确这些内涵特点和负面影响,能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减负政策提供依据。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要观点

1.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建立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常态化监测机制,探索有效的减负机制,切实减轻教师负担。通过对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的深入研究,为教师创造更加宽松、宁静的教育教学环境,使他们能够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2.研究内容

(1)分析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的现状及来源

当前,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主要来自多个方面。一方面,教师需要承担日常行政事务工作,如频繁填写各类行政表格,包括学生信息统计表、教学设备使用登记表等。另一方面,为迎接上级检查或完成创建类任务,教师要参与迎检工作,布置校园环境。此外,教师还时不时承担社区街道或乡镇行政机构委派的社会性事务,如在农村地区精准扶贫专项工作中,要将走访农户信息及合影作为工作日志上传网络工作平台。

(2)构建常态化监测指标体系

构建常态化监测指标体系是本课题的重要内容之一。指标体系应涵盖教师工作时间、工作任务类型、工作压力程度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可以及时了解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的变化情况,为减负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研究减负机制的具体措施

为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

实行涉校项目清单管理。凡涉及学校的督查检查、考核评比、竞赛达标、专题教育和其它社会事务均由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归口,实行清单管理。未经审核备案,各部门不得擅自增加和实施涉校项目。

加强涉校项目源头管控。加强涉校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未经批准不得开展各类示范校、达标校、特色校评比创建活动和全域性进校实地督查检查考核活动。各类群团组织、社会团体、教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得面向中小学校开展评比竞赛活动。

精减涉校项目实施频次。加强部门协调沟通,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减少交叉重复的涉校项目。相同部门不同层级、不同内容的项目应合理组织实施,不得频繁开展。

改进督检考评方式方法。督查检查考核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