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教案(理论教学首页)
(第1页)
《软件工程与UML》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教案(附页)
(第NUMPAGES2页)
装订线章节名称
装订线
单元8系统设计
任务:建模系统的架构设计
授课安排
授课
时数
2
授课时间
第12周第1次课
授课
方法
讲练结合
授课教具
机房,StarUML、ROSE或VISIO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选择技术方案、进行架构设计。
能力目标:架构设计的建模。
思政目标:从“发展观”的角度看待系统设计的反复迭代。
教学重点
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
教学
难点
进行架构设计
【教学环境】
多媒体机房
软件需求:机房,StarUML、ROSE或VISIO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提问的形式复习上一节知识,引入本节课内容。
在讲解本节课内容前,首先回顾一下上节课中讲过的建模系统的分析类图。
本节将学习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选择技术方案、进行架构设计。
(2)明确学习目标。
掌握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选择技术方案、进行架构设计。
二、授新课
(一)布置任务
根据教材描述,进行“IIS日志分析器”的架构设计。
(二)知识要点
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
从工作任务上来说,分析做的是需求的对于计算机的概念化,设计做的是计算机概念实例化。
从抽象层次上来说,分析高于语言实现、高于实现方式;设计是基于特定的语言和实现方式的。因此分析的抽象层次高于设计的抽象层次。
从角色上来说,分析是系统分析员承担的,设计是设计师承担的。
从工作成果来说,分析的典型成果是分析模型;设计的成果是设计类、程序包、程序部署模型。
通俗地说,系统分析的目的是确定系统应该做成什么样的设想;而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将这些设想转化为可实施的措施和步骤。
选择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的选择需要首先考虑以下问题:
准备使用什么样的客户端?
准备采用什么编程语言?
准备采用什么框架技术?
如果是分布式系统,准备采用什么通信机制?
实例——某“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技术方案选择
什么是架构设计
在架构设计中的几点常用技巧是:
(1)分层(Layer)规则。
(2)包(package)之间不要产生循环依赖。
(3)设计模式的应用。
系统架构分为逻辑架构和物理架构两大类。
逻辑架构完整地描述系统的功能,把功能分配到系统的各个部分,详细说明它们是如何工作的。用于描述逻辑架构的图有:类图、对象图、状态图、活动图、协作图和顺序图等。
物理架构详细地描述系统的软件和硬件,描述软、硬件的分解。物理架构关心的是实现,因此可以用实现图建模,其中,组件图显示代码本身的静态结构,部署图显示系统运行时的结构。
(三)任务实施
1.反复迭代确定系统构架的解决方案。
2.建模系统架构,绘制实现方式图。
三、归纳总结
回顾上课前的学习目标,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总结:
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
选择技术方案
进行架构设计
【课后作业】
拓展训练:解释某WEB系统的架构设计方案
装订线章节名称
装订线
单元8系统设计
任务:细化设计模型
授课安排
授课
时数
2
授课时间
第12周第2次课
授课
方法
讲练结合
授课教具
机房,StarUML、ROSE或VISIO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软件建模过程中类图的变迁、由分析类到设计类、系统设计阶段的动态建模。
能力目标:分析类到设计类的构建。
思政目标:理解由逻辑设计到物理设计的渐进过程。
教学重点
由分析类到设计类
教学
难点
系统设计阶段的动态建模
【教学环境】
多媒体机房
软件需求:机房,StarUML、ROSE或VISIO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提问的形式复习上一节知识,引入本节课内容。
在讲解本节课内容前,首先回顾一下上节课中讲过的学习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选择技术方案、进行架构设计。
本节将学习软件建模过程中类图的变迁、由分析类到设计类、系统设计阶段的动态建模。
(2)明确学习目标。
掌握软件建模过程中类图的变迁、由分析类到设计类、系统设计阶段的动态建模。
二、授新课
(一)布置任务
根据“新闻发布系统”的需求及系统分析,进行系统设计,并建立其设计模型
(二)知识要点
软件建模过程中类图的变迁
从需求分析中来自于现实世界的业务领域的类,到最终开发人员看到的程序实现的类,是一个逐渐精化、细化的过程。
类图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概念层,说明层和实现层:
(1)概念层(Conceptual)的类。描述应用领域中的概念,一般地,这些概念和类有很自然的联系,但两者并没有直接的映射关系;
(2)说明层(Specification)的类(或称逻辑层类)。描述软件的接口部分,而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