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与UML》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课程性质与作用
《软件工程与UML》课程是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在学生具备一定软件开发经验和项目经验的基础上开设。
课程的作用: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它是根据行业的需要而开设,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本课程是软件测试技术专业学生在之前学习的专业知识的一个延续和深入。对今后学生从事软件测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等。
(1)前导课程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如Java程序设计、Java?Web应用开发)
(2)后续课程
项目实践类课程(如JavaEE轻量级框架开发)
2.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内容排序遵循行业的需要,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课程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融入不同类型的企业案例等。
课程遵循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紧紧盯住行业需求、牢牢贴近一线服务,专业融入产业等。
3.课程设计思路
主要指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工作任务的结构模式、课程内容根据学生对软件开发有一定的了解并有能力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编写。共72课时,要求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相关测试工具。
要将组成课程的每一教学单元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尽量按照相应的专项能力在实际职业工作中出现的频度、内容的难度和要求掌握的程度进行排序。排序的原则是:将专项能力中频度高和要求掌握程度高者所对应的教学单元确定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低的转化为一般要求;将难度高的专项能力所对应的教学单元定为教学中的难点。
本课程针对行业对软件测试人才的基本要求,实施“课堂+企业”教学模式,以真实自动化项目为导向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等。
二、课程目标
学习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及UML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与维护各个环节的实现过程,对软件的认识由程序上升到系统的高度,学习UML的表示方法,掌握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技术;掌握软件建模技术,学会使用相应的建模工具。
具体目标按职业能力的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
社会能力
面向对象建模能力
需求分析能力
软件开发需求文档书写能力
基本软件设计能力
文档阅读能力
编码能力
延伸学习
制定计划
管理控制
交流学习
独立思考
开拓创新
分析判断
比较评价
综合应用
团队协作
沟通交流
工作责任心
职业道德观
服务意识
保密意识
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学习情境规划和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
情境描述
职业能力(知识、技能、态度)
课时
1.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开发系统
了解预约诊疗服务系统,熟悉项目开发流程和软件过程模型,掌握建模软件的安装
软件过程模型和建模软件的安装
6
2.需求分析
掌握需求分析阶段的用例建模,撰写需求规格说明书
用例建模,需求文档
10
3.系统分析
掌握系统分析阶段的静态和动态建模,撰写概要设计说明书
系统分析阶段的静态和动态建模
12
4.系统设计
掌握系统设计阶段的静态和动态建模,撰写系统设计报告
系统设计阶段的静态和动态建模
12
5.逆向工程
掌握UML模型与代码的逆向工程,撰写设计文档
UML模型与代码的逆向工程
6
6.项目综合实践
通过项目实践掌握建模基本方法,撰写软件开发文档
建模基本方法
10
7.课程设计
根据参考选题完成系统建模和文档撰写
12
8.其他
复习和机动
4
总计
72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
本教材建议授课72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讲授综合实例。教学单元与课时安排见表2。
表2教学单元与课时安排
序号
单元名称
学时安排
1
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开发系统
4
2
系统的功能需求建模
6
3
系统的静态建模
10
4
系统的动态建模
12
5
系统的实现方式建模
4
6
需求分析
6
7
系统分析
8
8
系统设计
10
9
逆向工程
4
10
敏捷开发
8
四、课程实施
1教学条件
(1)软硬件条件
校内实训基地条件,一般在IBMPC/XT及其兼容机上运行,要求机器具备基本配置;安装有RationalRose和PowerDesinger等软件。
(2)师资条件
任课教师需熟悉软件建模的基本理论;熟悉各阶段软件建模的方法及步骤,有软件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