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2-2024北京重点校高二(下)期末历史汇编: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docx
文件大小:557.05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8
总字数:约4.79千字
文档摘要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2022-2024北京重点校高二(下)期末历史汇编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单选题

1.(2024北京东城高二下期末)17—18世纪,中国人口曾有多次大规模移动,其迁徙范围和方向如图所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工商业的发展吸引大量流动人口迁入

B.人口稠密的省份向人口稀少地区迁移

C.战乱和饥荒造成中原人口的大量减少

D.“编户齐民”带来人口增多和管理强化

2.(2024北京昌平高二下期末)18世纪的欧洲语言学家们发现,印度语、伊朗语、斯拉夫语、日耳曼语、凯尔特语、希腊语等语言存在着某些共同点。与这一现象相关的史事是(???)

A.印欧人的迁徙 B.亚历山大远征 C.大月氏人西迁 D.日耳曼人南迁

3.(2023北京西城高二下期末)明代以业著籍,户分民、军、匠、灶四类,每类户籍均需世代承担特定徭役。其中军户和匠户,常不时离开家乡,前往外地当差。在明前期相当长的时间里,出现了大规模的民众跨地域流动,同时,在原籍、卫所、服役工场等地之间,形成了一个涵盖整个明政权的跨地域网络。此现象(???)

①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③促进了跨地域文化互通??④形成了对地方的严密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23北京顺义高二下期末)下图是赫梯人的铁质车轴战车,使用铁质车轴之后,车斗的负重能力上升,能乘三人。一人开车,一人射箭,一人拿长矛捅刺,换句话说,它赋予了战车近战的能力。由此能得出的结论是赫梯人(???)

①扩大了铁的用途②改进了冶铁技术

③提高军队战斗力④作战时轻松取胜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2022北京西城高二下期末)时空不同,文化各异。下图中,地域、文化成就及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A.①——金字塔——建筑艺术深受宗教影响

B.②——《源氏物语》——借鉴吸收中华文化

C.③——《几何原本》——崇尚理性和思辨

D.④——“悬诗”——融合东西方的文化遗产

二、材料题

6.(2024北京西城高二下期末)民族迁徙与交融

党项、女真等族发源地及迁徙路线示意图

(1)依据示意图,概括图中民族迁徙的主要方向。

某博物馆围绕“中国古代民族大交融”的主题收集到以下资料。

资料1:经济方面

①各族间以纺织绣染、金属冶炼为代表的众多技术,交流面广、共享度高。

②“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由官方主导的茶马互市机制形成于宋。

③辽宋夏金时期,各政权各自铸钱币,在诸政权间广泛流通的是宋钱。

④元朝以农桑立国,在中央设“劝农司”,在地方选任“劝农官”。原先一些重牧地区农业快速发展。北方游牧民族也影响着中原地区牧业的发展。

资料2:文化方面

①先秦时期“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唐朝时出现“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的景象。

②辽宋夏金时期,各政权之间通用汉字,并用本民族文字翻译儒学经典。

③契丹文字“以隶书之半增损之”,西夏仿照汉字创制西夏文。

④古壮字、古白字等民族文字根据汉字偏旁部首和造字结构仿造。

⑤满文借鉴了蒙古文,八思巴文是以藏文字母为基础创造的。

(2)选择资料1或资料2,拟定一个反映该领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突出特征的主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加以论述。(要求:主题写在答题卡上,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2023北京顺义高二下期末)中国古代人口

材料一西汉末年至西晋中期人口对比图

材料二从东汉桓帝年间的人口减少现象一直延续到赤壁之战前后,在这一时期,大小战争可以说是此起彼伏,战乱对生产力的破坏相当严重,大片良田变成荒野。而这一时期疾疫的蔓延并未停止,前一时期疾疫猖獗的地区仅限于中原地区,而到了这一时期,疾疫已流行到长江流域,甚至进入了成都平原。

材料三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末年到西晋中期人口的变化。

(2)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对人口的变化进行简要解释。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7—18世纪的人口迁移主要有这几个方向,由华北地区项东北地区移动,有山西地区项西北地区与蒙古地区移动,由湖广地区向四川地区移动,由华南地区向台湾地区与南洋地区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初期,由于人地矛盾突出,许多地区的民众由人口稠密的省份向人口稀少地区迁移,B项正确;根据历史资料,这一时期的中国虽然有一定的工商业发展,但主要的经济活动仍然是农业,难以吸收大量人口,排除A项;战乱和饥荒确实会导致人口减少,但是题目中提到的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