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哲学思想;第一节儒家(上):先秦儒家;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和弟子们的谈话主要被记录在《论语》中。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什么是“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实现“仁”的方法:忠恕之道,推己及人。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孔子一生教了很多学生,号称弟子三千,其中许多人都很有成就。
传说《中庸》是曾子的学生、孔子之孙孔伋(字子思)所作。
;三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大学》;
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战国时期,出现了两位儒学大家——孟子和荀子。
孟子代表儒家的理想主义的一翼,稍晚的荀子代表儒家的现实主义的一翼。
——冯友兰;三、孟子;仁政思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公孙丑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
荀子对于人性的认识与孟子相反,他提倡“性恶论”。;看重人的创造力
天有其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荀子·天论》
重“礼”
隆礼重法,则国有常。
——《荀子·君道》
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第二节儒家(下):从汉到清;一、汉代经学;二、魏晋至隋唐的儒学;
宋代的儒家学者们吸取了佛教(尤其是禅宗)、道教的思想,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优长,创造了一种新的思想体系。其学被称为“性理之学”,简称“理学”,又叫“道学”。
;朱熹,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人。
“理”与“气”;四、宋明理学之陆王心学;陆九渊的心学到明代由王守仁做了进一步发展。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
他主张“心即理”“致良知”。;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第三节道家;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道”是万物的本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
“道”是人们的生活准则。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第八十一章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代表作《庄子》。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称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人生态度可以归纳为四个字“顺应自然”。
;庄子哲学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相对主义。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庄子·齐物论》;(1)玄学兴起。
(2)“玄学”宗旨“贵无”。
(3)崇尚清谈,喜欢探讨玄妙话题。《老子》《庄子》《周易》并称为“三玄”。;儒家主张“入世”,
道家主张“出世”。;第四节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
墨子十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
;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
申不害强调“术”,即政治手腕。
慎到强调“势”,也就是权势、权威。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韩非子·难势》
;名家,主要探讨的是“名”与“实”的关系。
惠施,宋国人,主张“大同异”,就是“万物毕同毕异”。
公孙龙,以善于诡辩著称。最著名的是“白马非马”“离坚白”之论。;(1)阴阳学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哲学思维之一。
(2)邹衍(约前305—前240),齐国人,提出“五德终始”理论。
(3)“阴阳说”和“五行说”;思考与讨论;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