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授课专业:
授课班级:
学时:32学时
第29-30课时
一、教学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大学语文
任务名称
元明清文学
授课学时
2学时
授课专业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教材
《大学语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7)
授课地点
二、学情分析
知识技能基础
通过前期积累和课前预习,全部学生已预习并了解了元杂剧和明清小说的代表作品,简单阅读过《红楼梦》
认知实践特点
大部分学生能理解元曲和明清小说的主要内容及创作手法,体会作品中的主题精神。
学习特点
大部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较为熟悉,对历史背景及作品创作特点具有自己的认知。男生普遍对历史文化知识积累较多,女生对情感认知和把握表现较好。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理解豪放词视野广阔、气势雄放,具有鲜明表现力的特点,学习古代词的诵读技巧,通过诵读和赏析逐步理解诗歌主旨。
能力目标:能熟练运用古代词的诵读技巧,通过诵读理解词的主旨和精神内涵。
素质目标:通过带领学生了解元明清社会历史变革特点及其代表作作家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在封建社会后期对百姓的压迫以及文人们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学习鉴赏明清小说,探究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体会祖国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及突破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元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教学难点及突破
通过解析作品,引导学生学习元明清三代文学作品的异同,通过时代背景了解到此时的封建王朝已经走到最后阶段,培养学生的文言小说的阅读能力和通过时代对比而产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学策略
教学资源
1.教材:自编“十四五”职业教育河南省规划教材《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7)
2.教学资料: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教案、讲义及课件。
3.平台及软件资源:超星学习通、中国诗词博览等。
4.教学管理资源:腾讯课程管理群、大学语文微信交流群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五、教学实施过程
课前
1.教师通过微信教学管理群、腾讯课程管理平台、学习通教学平台等形式发布预习资源和预习任务。
2.学生预习并提出问题。
课中
(一)课程讲解
1.课程导入
(1)观看电视剧《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片段,启发学生思考:你知道的《红楼梦》中哪些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2)以“四大名著”的主题引入课程。
2.任务解析
(1)思考:你所了解的明清文学代表作品有哪些?
(2)引导学生感受在封建社会后期对百姓的压迫以及文人们的家国情怀。
3.元明清文学概况
引导学生简要了解元明清历史进程和时代背景,从文学形制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元杂剧、明清小说和明清戏曲概况。
(1)元曲
包括散曲和元杂剧。
元散曲是“元曲”的一部分。它和杂剧中的唱词使用同样的格律形式,具有相近的语言风格。作为一种新的抒情诗体,它既承继了传统诗词的某些元素,又鲜明地体现出元代文学的新精神。分期:元代散曲的发展大致以大德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大都为中心,后期以杭州为中心。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杂剧标志着中国戏剧的成熟。它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舞蹈等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代表作品: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马致远《汉宫秋》等。作品特点: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豪放粗犷,语言质朴自然,表现了北方文学的特质与精神。
(2)明清小说
明清文学除了诗文外,最重要的是小说和戏曲,以小说为主。
明清小说: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明代小说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清代小说代表作品:《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
明清戏曲:
明代戏曲分传奇和杂剧两类。
明代传奇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是戏剧家汤显祖。他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