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大学语文 教案 第9-10节 汉代文学:汉乐府民歌及古诗十九首.docx
文件大小:23.98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08
总字数:约2.02千字
文档摘要

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授课专业:

授课班级:

学时:32学时

第9-10课时

一、教学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大学语文

任务名称

汉代文学:

汉乐府民歌及古诗十九首

授课学时

2学时

授课专业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教材

《大学语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7)

授课地点

二、学情分析

知识技能基础

通过前期积累和课前预习,全部学生已基本了解了汉乐府的性质及汉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品及艺术特点。

认知实践特点

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汉乐府诗歌的特点,可以理解古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能通过教师引导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的紧密关系及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

学习特点

男生普遍对历史文化知识积累较多,女生对情感认知和把握表现较好。大部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较为熟悉,作品创作特点具有自己的认知。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认知汉乐府,了解其叙事性及现实精神。学习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能力目标:学习古代诗歌诵读技巧,通过诵读逐步理解诗歌主旨。能够熟练诵读课文,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体验作品的内在节奏和情感含蕴。

素质目标: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通过诗歌意象所表达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从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引导学生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树立学生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及突破

引导学生学会并理解“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熟读诗歌,体会其优美的音韵及结构。

教学难点及突破

通过解析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诗歌对现代歌曲创作的影响,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的关系,提升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心。

四、教学策略

教学资源

1.教材:自编“十四五”职业教育河南省规划教材《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7)

2.教学资料: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教案、讲义及课件。

3.平台及软件资源:超星学习通、中国诗词博览等。

4.教学管理资源:腾讯课程管理群、大学语文微信交流群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五、教学实施过程

课前

1.教师通过微信教学管理群、腾讯课程管理平台、学习通教学平台等形式发布预习资源和预习任务。

2.学生预习并提出问题。

课中

(一)课程讲解

1.课程导入

诗歌,顾名思义,诗为歌而作。由诗歌音乐的关系导入新课。

汉代的诗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

2.介绍乐府的相关知识

乐府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风、训练乐工和创作。

3.汉乐府的主要思想内容及代表作

乐府诗:乐府机关编制、搜集、保存起来的歌诗,后成为一种专门歌体,可以入乐。乐府民歌是来自社会下层群众的歌谣,反映下层人民生活。主要包括:

(1)反映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战城南》《十五从军征》《饮马长城窟行》。

(2)反映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和人民的反抗:《东门行》《陌上桑》。

(3)反映家庭问题,特别是妇女问题:《孤儿行》。

(4)反映爱情和劳动生活:《上山采蘼芜》《白头吟》《有所思》《上邪》。

4.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

(1)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这一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

(2)汉乐府是我国诗歌史上继《诗经》《楚辞》之后的又一里程碑,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

5.《古诗十九首》及其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集,《古诗十九首》是组诗名,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姓名。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1)它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为建安诗风的出现做了准备。

(2)标志者文人五言诗的的成熟。为后代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通过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熟悉文中词句,体会乐府诗的韵律节奏以及字里

行间蕴含的作者丰富的情感。

7.学习课文《上邪》《行行重行行》

《上邪》属《乐府诗集》卷十六“汉鼓吹铙歌十八曲”古辞之一,篇名取自首二字。这是一首女子向情人发誓永久相爱的诗。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6.学习汉乐府诗歌《江南》

以学生诵读讨论为主。

(二)讨论与考核评价

1.结合所学、所讲,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老师发布的音乐与现代诗歌创作的关系为主

题开展讨论。

2.展示心得并小组自评、组间互评。

3.教师点评。

课后

布置作业:

1.背诵汉乐府诗歌《上邪》及《行行重行行》。

2.结合今天课堂内容,请每位同学列举出5首歌曲并指出歌词的传作灵感来自于哪一首古代诗词。

六、教学反思

授课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