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大学语文 教案 第31-32节 现当代文学.docx
文件大小:27.14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08
总字数:约2.49千字
文档摘要

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授课专业:

授课班级:

学时:32学时

第31-32课时

一、教学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大学语文

任务名称

现当代文学概述

授课学时

2学时

授课专业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教材

《大学语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7)

授课地点

二、学情分析

知识技能基础

通过前期积累和课前预习,全部学生已预习并了解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概况及代表作品。

认知实践特点

大部分学生能理解现当代文学的主要分期及主要创作手法,体会作品中的主题精神。

学习特点

大部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较为熟悉,对历史背景及作品创作特点具有自己的认知。男生普遍对历史文化知识积累较多,女生对情感认知和把握表现较好。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理解现当代诗歌、小说、戏剧等经典作品视野广阔、气势雄放,具有鲜明表现力的特点,学习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诵读技巧,通过诵读赏析理解时代主题。

能力目标:熟练运用诵读技巧,理解作品主旨和精神内涵。

素质目标:通过带领学生了解现当代社会历史变革特点及其代表作作家作品,引导学生感受风云动荡的近现代时代局势及作品中充沛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学习鉴赏,探究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体会祖国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及突破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理解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从现当代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感受中国新文学的魅力。

教学难点及突破

通过解析作品,引导学生学习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异同,通过时代背景了解到此时的封建王朝已经结束,新时代已经开启,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并通过时代对比产生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学策略

教学资源

1.教材:自编“十四五”职业教育河南省规划教材《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7)

2.教学资料: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教案、讲义及课件。

3.平台及软件资源:超星学习通、中国诗词博览等。

4.教学管理资源:腾讯课程管理群、大学语文微信交流群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五、教学实施过程

课前

1.教师通过微信教学管理群、腾讯课程管理平台、学习通教学平台等形式发布预习资源和预习任务。

2.学生预习并提出问题。

课中

(一)课程讲解

1.课程导入

观看电影《寒夜》片段,启发学生思考:你知道《寒夜》反映的是哪个时代吗?它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2.任务解析

(1)思考:你所了解的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哪些?

(2)引导学生感受现当代文学所反映的新时代新气象。

3.现当代文学概况

引导学生简要了解现当代历史进程和时代背景,从文学样式出发,帮助学生认识现当代文学发展概况。

(1)文学内涵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从1917年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今的文学创作和中国文学发展历程,包括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两个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经历了从近代文学的萌芽,到现代文学(主要指1917年至1949年间的文学创作)的兴起,再到当代文学(指1949年至今的文学创作)的多元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学风格和流派。

近代文学的萌芽(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文学处于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的动荡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以启蒙和救亡为主题,反映了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如梁启超的“新文体”,以平易畅达、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而鲁迅的《呐喊》等作品,则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成为现代文学的先声。

现代文学的兴起(20世纪上半叶):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开启了文学革命的新篇章。这一时期的文学,以个性解放、民主科学、反帝反封建为主题,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等,都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当代文学的多元发展(20世纪下半叶至今):当代文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文学观念的更新而发展起来的。这一时期的文学,以反映现实生活、塑造英雄形象、弘扬时代精神为主题,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柳青的《创业史》、王蒙的《青春万岁》等,都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艺术内涵,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当代文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它需要不断吸收和借鉴世界文学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