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二语言习得02 相关领域与研究传统 PPT课件.pptx
文件大小:499.69 KB
总页数:35 页
更新时间:2025-06-08
总字数:约3.94千字
文档摘要

第二语言习得

第2章

相关领域与研究传统

构成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基础的领域有哪些?语言学有哪些流派?

第一节二语习得的研究传统语言学传统外语教学是二语习得发展的最初动力。早期理论——对比分析假说和偏误分析假说,其出发点都是解决教学问题。二语习得中的“输入假说”和“互动假说”也主要针对语言教学。教学环境与自然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也是二语习得关心的问题。

语言学传统普遍语法(或生成语法)是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众多语言学视角中最重要的一个。狭义的语言学视角下的研究只指普遍语法框架下的研究。功能和语用是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另一个语言学视角。研究重点是学习者如何表达意义并实现交际目的。第二语言习得必须关注学习者的言语行为以及如何利用社会和语篇环境表达意义。学习者表达意义的努力与形式化的语法系统发展一起推动第二语言的发展。

心理学传统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VS普遍语法的语言观,即语言知识的“先天论”研究范围:对语言习得限制条件的研究(如语言加工)、对学习者的研究、对习得过程的研究心理学派研究的重点是学习者个体差异对习得的影响。

心理学传统:动机研究GardnerLambert(1972)融合型动机:与目的语群体接触、交流乃至融入其群体的兴趣和愿望;工具型动机:对所学语言实际价值和优势的追求。Gardner(1985):语言学习可以对个体的整体提升有影响。Lambert(1974):二语学习会影响学习者对自我认同的转变,从而产生“削减型双语现象”或“追加型双语现象”。D?rnyei(2009):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想二语自我(idealL2self)应然二语自我(ought-toL2self)二语学习经验(L2learningexperience)

社会文化因素对二语习得有哪些影响?

社会文化理论传统: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学说人类高级形式的智力活动是经过调解的活动(mediatedactivity),人类通过使用符号工具来调解和规范与其他人的关系,而最重要的符号工具就是语言,人类通过语言与其他人以及人类所处的世界建立间接的或经过调解的关系(LantolfThorn2007)。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习也是调解过程,部分是通过学习者对思维工具的使用和控制,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调解,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分享信息的过程,共同解决问题。

社会文化理论传统: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学说控制(regulation)是调解形式中的一种,也是社会文化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物控(object-regulation)他控(other-regulation)自控(self-regulation):私人话语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与二语习得紧密相关的领域有哪些?这些领域与二语习得有怎样的联系?

第二节一语习得儿童一语习得和成人二语习得的最大不同在于初态和终态。初态:没有其它语言的干扰,认知能力尚未发展;已经习得了一语,认知上处于成熟状态。终态:只要没有认知缺陷,都能掌握一语;很少完全习得,多数处于石化状态。

第一语言习得有哪些特点?

儿童一语习得始于咿呀学语(babbling)。儿童语言中的词语是一个独立系统,与成人语言中的词语并不能一一对应。儿童语言中的词语发音与成人语言不完全相同,因为在刚刚进入词语阶段时他们往往不能将相似的发音区分开。最初的词语阶段是单个词语,几个月后进入组合词语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所用词语全是实词,没有功能词。词语组合是句法的最初形式。儿童语言复杂程度一般采用平均句长(meanlengthofutterance,简称MLU)的测量方法。

一语形态习得试验(Berko,1958)“wug”测试,目的是检测儿童的复数知识。儿童语言习得研究有一些重要发现:尽管习得速度有差别,但儿童语言都经历了相同阶段。儿童语言也是一个规则系统,虽不能与成人语言规则一一对应,但也制约着儿童的语言运用。儿童对语法语素有过度概括现象。儿童语言习得不由智力决定。

什么样的人是“双语者”?第二种语言或外语掌握到什么程度才能算作一个“双语者”?

第三节双语习得定义广义:一个人除了母语外,即使只知道其它语言的一两个词语,他也是双语者。二语习得就是双语习得。(Edwards,2006)狭义:双语者是能够“完全用两种语言做任何事情而且在两种语言的单语者中不会被人觉察”的人(Valdés,2001:40)。第三种定义(DeucharQuay,2000):儿时同时对两种语言的习得。同步习得(simultaneous):三岁前相继习得(successive):三岁后

双语者优势(BakerPrysJones,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