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德育课程体系的积极建构与实践
【摘要】“大美”德育课程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凸显学校“大美”文化内涵,从德育课程育人体系、课堂育人范式、活动育人主题、家庭育人样态、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等方面,着力建构全员、全科、全程、全域的创新德育工作模式,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大美”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具体路径
“大美”德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践以“大美”为关键词,强调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一、“大美”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需解决的问题
学校针对德育课程育人中的不足,全力打造“大美”德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
(一)解决德育课程体系完整性不足从而导致的德育课程育人缺少全员性问题
每一门学科、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承担德育工作的主体责任。学校德育课程往往从一个维度出发,将学校德育课程窄化为道德与法治这一单一课程,将德育工作者窄化为道德与法治教师、班主任这一单一层面,从而出现德育课程体系完整性不足、德育工作缺少全员性等问题。
(二)解决德育课程体系系列性不强从而导致的德育课程育人缺少全程性问题
德育工作一定要融入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个方面。学校德育课程往往将目光落在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之中,缺少家庭、社会的关注与配合,从而出现德育课程体系系列性不强、德育工作缺少全程性等问题。
(三)解决德育课程体系创新性不足从而导致的德育课程育人缺少生动性问题
德育课程一定是有生活、有生命的课程。当前学校德育课程较理想化、机械化、枯燥化,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年龄特点、学习兴趣等,从而出现德育课程体系创新性不足、德育工作缺少生动性等问题。
二、“大美”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的具体路径
“大美”德育课程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专门学科,同时将德育融于全部学科之中,形成了“1+N”的全科德育育人模式,全力创建“融美课堂、立美活动、臻美家庭”等活动,让所有师生与美相遇、与美相伴、与美共生。
(一)建构“1+N+5”的“大美”德育课程育人体系
“1”是指道德与法治课程,“N”是指其他学科课程,“5”是指学校研发的“五美”校本德育课程。建构“1+N+5”的“大美”德育课程育人体系,就是要求我们建构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主要、以其他学科课程为辅助、以学校“五美”校本德育课程为补充的育人课程体系,以实现全科育人之功效。
1.上足上好道德与法治课
教师要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新课标,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围绕课程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发掘课程思想内涵,充分利用时政媒体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2.开发其他学科育人因素
文科课程可利用语言文字、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理科课程可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的思想品质。技能类课程可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人文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培养。
3.研发学校“五美”校本课程
学校结合“大美”文化因地制宜地开发“阅读悟美、劳动塑美、规则显美、慈善扬美、行知焕美”的校本德育课程,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领悟美、在劳动中塑造美、在规则中显示美、在慈善中弘扬美、在知行合一中焕发美。同时,学校统筹安排地方课程,开展法治教育、廉洁教育、反邪教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等专题教育。
(二)打造融德于情的“大美”课堂育人范式
“大美”课堂育人范式体现在每一节课、每一门学科中,学校根据各学科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德育,做到全方位、全過程育人。
1.建构“大美”育人目标
学校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之中,引导学生建构本学科知识及能力的同时,求真向善立美,形成“大美”德育素养,实现全科育人的目标,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创新精神的“大美”时代新人。
2.形成“大美”教学过程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原则,坚持启发式、对话式、探究式、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努力建设追求“人在课中央”的融美学习自然样态,引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追求“大美”的主人。
3.营造“大美”教学生态
学校尊重学生的人格,正视学生的差异,坚持以学定教、因材施教,探索分层教学、分层作业,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积极鼓励每个学生,促使其不断发展,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课堂教学生态,使得“大美”育人场域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