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一体”科学探究性作业设计与优化研究
【摘要】一线教师对科学课堂的研究日益深入,科学作业在课堂中的重要性也在稳步提升,但是与教材配套的科学活动手册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于科学课学习的需要。文章通过对四年级的科学活动手册内容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与课堂需求,提出一些更加符合学生课堂需求的科学探究性作业设计思路,从而提升科学课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科学教学“学做一体”探究性作业
随着教育部对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视日益提升,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在不断上升。随着近几年科学活动手册的投入使用,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有了较大的提升。教师若是生搬硬套地使用科学活动手册对科学课堂的助力可能只有“1+1=2”的效果,但是如果教师对其中模块做些调整,再结合学生实际,就可以得到“1+12”,甚至是更出彩的效果。
一、格局打开——基于科学活动手册的课堂探究性作业的设计思考
现阶段各学校大量使用的教科版科学活动手册,该手册为教师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记录的好习惯。科学活动手册以实验记录表为基础的设计使得它主要适用于实验阶段,但是在实验前和实验后的这段时间中,活动手册上的表格就几乎无法给予学生任何辅助了。可能是受限于科学活动手册本身批量印刷的影响,它无法满足所有的课堂需求,也无法帮助所有学生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一)前延铺垫,标记实验步骤注意点让学生乱中有序
实验前需要的是什么?是情景铺垫、猜想、设计实验,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往往有许多的实验注意点,教师常会将实验中的关键步骤与要点用红色标注在演示文稿上,但总有一些学生还在不断地询问如何操作,这样做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有的学生是因为视力不好看不见黑板上的文字,有的学生是因为上课没有认真听讲错过了细节,但笔者认为,还是学生不知道参考何处,演示文稿是老师做的、细节是其他同学说的,这些过程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参与,对他们来说只是“左耳进、右耳出”罢了。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每人手中都有一份实验步骤或是实验设计方案,学生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圈圈画画,甚至是记录一些所思所想,在实验遇到问题时就可以做到“有迹可循”。
(二)后续巩固,总结课堂关键知识点让学生玩中学
一节课并不是只有实验,实验前的思考,实验后的应用同样重要,这正是目前科学课缺少的,学生很少有运用课堂知识的机会。
中学的学生会运用大量的题目去巩固课堂的知识,这是目前小学科学作业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如果单纯用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就未免太过枯燥,最对学生胃口的还是一些“有趣的东西”。例如,有陷阱的题目,学生对于容易解决的题目没有什么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逆反心理”,借助看似简单却又“暗藏杀机”的题目帮助学生在巩固细微注意点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教师可以借助与学生认知相反的实验魔术,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去解释,甚至自己去学习,学习实验魔术的过程其实也是对知识的巩固。
(三)点到为止,铺设定量扩展资料库让学生课中有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在开始实验之前,当教师抛出问题之后,有许多高举的手,但面对学生的热情教师常会说:“由于时间关系……”其实一大部分学生在实验前后的思考与想法都没有得到一个合适的释放,这些一闪而过的想法和思绪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想到了“科学阅读”,这时扩展资料的作用就可以发挥出来了,其实书本上也有类似的“资料库”,但是内容还是少了些,无法满足学生无尽的求知欲。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来说,资料库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对于知识丰富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自己扩充这个资料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阅读自己想知道的。
二、再三琢磨——基于四年级学生书写习惯的课堂作业模块的优化思路
四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记录基础,但是在很多细节方面仍然需要教师多加注意,四年级是一个过渡的时期,很多学生虽然有了记录的概念但却没有记录的速度,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表格进行调整,让记录变得更加迅速准确。
(一)减少大段文字记录,精准速记
四年级的学生因写字速度慢而来不及记录,这是科学课堂最常见的问题,如错字、漏字、断句等都经常出现在记录上。因此,教师在设计四年级的记录单时,要倾向于用打钩代替文字、用简笔画代替大段描述、固定单位、减少换算的方法,节约记录时间。
(二)提供文字结构支撑,有序总结
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记录素养,但是在描述問题与现象时难免会忽视重点、流于表面。学生总是趋向于写下自己第一想法,不会再去深入思考,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科学学习。因此在进行实验总结时,笔者常会提供例句供学生参考或是利用填空的形式为学生搭建思维的框架。
(三)增加课堂自由度,自主记录
四年级的学生实验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