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伤病人护理要点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1
烫伤基础认知
02
病情评估规范
03
急救处理流程
04
创面管理规范
05
并发症防治策略
06
康复指导内容
01
烫伤基础认知
烫伤定义与分级标准
01
烫伤定义
烫伤是由热液、热气或接触炽热的物体引起的皮肤或黏膜的损害。
02
烫伤分级
根据烫伤的深度和严重程度,通常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烫伤。其中,二度烫伤又分为浅二度和深二度。
常见致伤原因分析
热液烫伤
化学性烫伤
接触烫伤
火焰烧伤
如沸水、热油、热汤等造成的烫伤,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烫伤类型。
如触摸炽热的金属、炭火、电熨斗等导致的烫伤。
由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引起的皮肤损伤,严重程度与化学物质的性质、浓度和接触时间有关。
由火焰直接烧及皮肤,造成严重的烧伤,通常伴随吸入性损伤。
院前急救重要性
正确的院前急救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烫伤的严重程度,减轻患者的痛苦。
减轻伤害
烫伤后皮肤黏膜受损,容易引发感染,及时采取措施预防感染至关重要。
预防感染
正确的急救处理可以为后续的专业治疗提供良好的基础,提高治愈率,减少疤痕形成。
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02
病情评估规范
深度判定
根据皮肤受损程度分为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等,判断烫伤深度。
面积判定
采用手掌法、九分法或估计法等,确定烫伤面积大小。
深度与面积判定方法
生命体征监测指标
体温
持续监测体温变化,警惕过高或过低的体温。
01
血压
监测血压变化,预防低血容量性休克。
02
呼吸
观察呼吸频率和节律,及时发现呼吸困难。
03
心率
监测心率变化,警惕心脏功能受损。
04
特殊人群护理差异
6px
6px
6px
体温调节功能差,需加强保暖,同时避免过度包裹。
婴幼儿
注意保护胎儿安全,避免使用影响胎儿的药物。
妊娠期妇女
皮肤感觉减退,应适当提高疼痛阈值,加强观察。
老年人
01
03
02
伤口愈合慢,易感染,需加强血糖监测和抗感染治疗。
糖尿病患者
04
03
急救处理流程
现场降温操作原则
迅速将患者从热源中移开,避免继续受热。
立即远离热源
用流动的冷水冲洗烫伤部位,或将烫伤部位浸泡在冷水中,以降低皮肤温度,减少损伤。
冷水降温
不要用冰块或冰袋直接冷敷,以免冻伤。
避免冰敷
保护性包扎技巧
用干净、无菌的纱布或布料轻轻包扎伤口,避免感染。
干燥包扎
松紧适宜
避免粘连
包扎时要保持松紧适宜,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导致纱布脱落。
在伤口处涂抹药物或油膏时,要注意避免与纱布粘连,以免更换时造成二次损伤。
转运禁忌事项
避免长时间转运
尽量缩短转运时间,避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受到二次伤害。
01
保持平稳
转运时要保持平稳,避免颠簸和摇晃,以免加重伤势。
02
保暖措施
在转运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避免患者因失温而加重病情。
03
04
创面管理规范
清创消毒操作步骤
清创操作
使用无菌器械和敷料,清除创面内的异物、腐肉和坏死组织,保持创面清洁。
03
采用碘酒、酒精等消毒剂对创面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注意消毒剂不能流入创面内。
02
消毒处理
清洗创面
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清洗创面,去除表面污物和坏死组织。
01
敷料选择与更换频率
根据创面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如湿润烧伤膏、油纱、棉垫等,以起到保护创面、促进愈合的作用。
敷料选择
敷料应定期更换,一般每天更换1-2次,或根据创面渗出情况随时更换,避免敷料污染和细菌滋生。
更换频率
感染预警指征识别
创面周围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可能是感染的表现。
创面红肿
渗出液增多
体温升高
创面渗出液突然增多,颜色变深或有异味,可能是感染的征兆。
患者出现体温升高、发热等症状,可能是感染引起的全身反应。
05
并发症防治策略
监测生命体征
定期测量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休克症状。
补充体液
通过口服或静脉输液方式,及时补充患者体内丢失的体液,以预防休克。
保持伤口清洁
定期清洗和更换敷料,防止伤口感染,减少休克风险。
避免过度活动
嘱咐患者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以减少伤口刺激和休克风险。
休克预防管理要点
电解质平衡维护
监测电解质水平
饮食调节
合理输液
及时处理异常
定期检测患者的钠、钾、钙等电解质水平,及时发现并纠正电解质紊乱。
根据患者的电解质水平和液体需求,合理制定输液方案,避免过量或不足。
通过饮食调节,增加或减少特定电解质的摄入,以维持电解质平衡。
发现电解质紊乱症状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如口服或静脉补充相应电解质。
疼痛控制方案
疼痛评估
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了解疼痛的部位、性质和持续时间。
01
药物镇痛
根据疼痛评估结果,给予患者适当的镇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
02
非药物镇痛
采用物理疗法、心理治疗等非药物镇痛方法,辅助药物镇痛,提高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