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现场急救原则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1
脱离致伤源
02
初步评估伤情
03
创面降温处理
04
保护烧伤创面
05
预防休克与并发症
06
及时转运与交接
01
脱离致伤源
立即灭火与终止接触
01
火焰烧伤
迅速使用灭火器或湿布等物品扑灭火焰,确保自身安全后再进行下一步处理。
02
电烧伤
立即切断电源,避免电流通过身体造成进一步伤害,切勿直接用手触摸。
迅速脱去燃烧或热液浸湿的衣物,避免热力继续作用于皮肤。
脱衣过程中应避免撕扯衣物,以免损伤皮肤。
快速脱除燃烧衣物
化学烧伤冲洗处理
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烧伤部位,以稀释和清除化学物质,减轻对皮肤的伤害。
冲洗时间应持续15-30分钟,直至化学物质完全清除或患者感到疼痛明显减轻。
02
初步评估伤情
烧伤面积与深度判断
烧伤面积估算
烧伤深度判断
使用手掌法或九分法,快速估算烧伤面积,手掌大小约占体表面积的1%。
根据烧伤创面的颜色、质地和湿润度,将烧伤深度分为I度、II度、III度烧伤,I度烧伤伤及表皮浅层,II度烧伤伤及表皮的生发层、真皮乳头层,III度烧伤伤及皮肤全层,甚至可达肌肉、骨骼。
生命体征快速检查
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是否有烟雾吸入,评估呼吸频率和深度。
呼吸状况评估
检查脉搏、心率和血压,判断烧伤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循环系统评估
观察患者的反应和言语,判断是否意识清醒。
意识状态评估
合并伤情识别要点
呼吸道烧伤
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应警惕呼吸道烧伤。
01
复合伤
注意烧伤部位是否伴有骨折、出血等其他损伤。
02
化学烧伤
识别烧伤是由哪种化学物质引起,以便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03
电烧伤
电烧伤常伴有肌肉、肌腱、骨和神经的损伤,需特别注意。
04
03
创面降温处理
冷水冲洗时间控制
烧伤后立即用冷水冲洗,冲洗时间应持续15-30分钟,直到疼痛缓解或创面温度降至正常。
冲洗时间
冲洗时机
注意事项
尽早进行,避免热量继续向深层组织传递。
避免使用冰水,以免导致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
水温与水流强度要求
冲洗范围
冲洗范围应大于烧伤区域,确保整个创面得到充分降温。
03
水流应以柔和、缓慢的方式冲洗,避免水流过强对创面造成二次伤害。
02
水流强度
水温
水温应控制在15-25℃之间,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准。
01
禁忌部位处理规范
避免水直接接触眼睛、口腔、耳道等敏感部位,以免引起感染或损伤。
禁忌部位
对于禁忌部位,可用湿毛巾或冰袋进行冷敷,以缓解疼痛和肿胀。
特殊处理
在冷敷过程中,应随时观察局部情况,避免冻伤或过度压迫导致组织坏死。
注意事项
04
保护烧伤创面
无菌敷料覆盖原则
选用无菌纱布或无菌敷料
应选用灭菌的纱布或敷料进行覆盖,以减少伤口感染的风险。
敷料覆盖要全面
定期更换敷料
敷料应完全覆盖烧伤部位,不留空隙,避免外界细菌侵入。
敷料要保持清洁,如有污染或浸湿,应及时更换,以减少感染风险。
1
2
3
避免感染操作要求
接触前清洗双手
在接触烧伤部位之前,必须先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清洗双手,以减少手上细菌的数量。
01
避免交叉感染
在处理烧伤部位时,要避免与未烧伤的皮肤或黏膜接触,防止交叉感染。
02
烧伤部位清洁
用无菌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清洗烧伤部位,去除污物和残留物,保持创面清洁。
03
水疱完整性保护措施
水疱自然吸收
水疱内的液体可自然吸收,不需要特别处理,只需保持水疱周围清洁干燥即可。
03
如果水疱过大或疼痛难忍,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处理。
02
水疱过大可就医
避免挑破水疱
水疱是烧伤后皮肤的自我保护层,应尽量避免挑破,以防止感染。
01
05
预防休克与并发症
补液原则与注意事项
尽早补液
补液种类
补液量
补液速度
烧伤后应立即进行补液,以防止休克和水分丢失。
应根据烧伤程度和病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晶体液、胶体液和水分。
根据烧伤面积和深度计算补液量,并动态监测和调整。
先快后慢,初始阶段可加快补液速度以迅速纠正缺水。
尽可能保持关节功能位,防止愈后畸形。
保持功能位
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应定期翻身以避免压疮。
定期翻身
01
02
03
04
将烧伤部位抬高,有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
抬高伤肢
烧伤部位应避免过度活动,以减少伤口裂开和感染风险。
避免过度活动
体位管理规范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和异物,确保呼吸通畅。
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道维护策略
对于有呼吸困难或缺氧的患者,应及时给予吸氧。
吸氧
对于严重烧伤导致呼吸道梗阻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气管切开。
气管切开
注意呼吸道卫生,定期更换气管套管,防止呼吸道感染。
预防感染
06
及时转运与交接
转运时机判断标准
根据烧伤严重程度和面积,判断是否需要转运至专业医疗机构。
伤情严重度
监测患者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如有异常需及时转运。
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