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6.6全国爱眼日;
活动背景
2025年6月6日是第30个“全国爱眼日”,结合“世界爱眼日”护眼理念,针对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现状,设计沉浸式班会,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用眼知识,养成护眼习惯。;认识眼睛问题现状
;
“蒙眼画鼻子”——学生戴眼罩在黑板上画五官,体验视力缺失的困难,
“如果没有清晰的视力,生活会怎样?”数据冲击:展示教育部最新青少年近视率数据(如“我国初中生近视率超70%”),近视学生运动、看黑板模糊的现实情况。
;
端午由来的众多说法中,最广为流传的是纪念屈原一说。相传古时楚国人不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为避免屈原肉身葬身鱼腹,人们自发荡舟江河以驱散鱼群,或投米团入江中,以求得屈原肉身的保全。后来每年五月初五,这个以风俗流传下来,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和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的定义与由来
自然天象崇拜
端午节源于上古先民对龙图腾和自然天象的祭祀活动,最初是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后与夏至节气融合,形成“午月午日”的节令习俗。
名称演变
“端午”一词最早见于晋代《风土记》,“端”意为初始,“午”与“五”通假,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唐代后因避讳“五”字,逐渐固定为“端午”。
;眼睛的“奥秘”;
为什么近视了?用眼时长过长(连续超40分钟不休息);环境光线不当(强光、昏暗光线下用眼);
不良习惯(躺卧看书、距离过近)。
危害警示:高度近视可能引发的视网膜脱落、青光眼等疾病(选学生可接受的示意图),强调“近视不仅是戴眼镜,更会影响未来职业选择(如飞行员、军人等)”。;
科学用眼“三个一”实操:
一尺:用尺子测量书本与眼睛距离,纠正“趴在桌上”的姿势;
一拳:胸口离书桌一拳,避免含胸驼背压迫眼球;
一寸:握笔时手指离笔尖一寸,展示正确握笔姿势;
护眼饮食小课堂:
展示胡萝卜、蓝莓、鸡蛋实物,
讲解:胡萝卜含维生素A,预防夜盲症;蓝莓含花青素,增强眼底微循环;鸡蛋含叶黄素,保护视网膜。;
课后开展“21天护眼打卡”活动,班级群内分享远眺、做眼保健操照片;
联合校医???,下周提供免费视力检测,建立学生视力档案;布置作文《如果我失去三天视力》,深化护眼意识。;如何保护孩子视力?;
针对其它护眼学习机,专家介绍,墨水屏和类纸护眼屏都接近于纸张,是色彩对比度不那么鲜明的屏幕,可以减少视疲劳。但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才是导致近视的罪魁祸首,保护孩子视力健康是一项综合工程,并非单一的屏幕选择问题。;
要保持与屏幕适宜的观看距离。电子屏幕的大小不同,适合观看的距离就不同。应根据房间大小、观看距离来选择屏幕尺寸。如果家里没有足够宽阔的空间,盲目选择太大的屏幕反而会造成近距离用眼负担。;
缓解眼睛疲劳,可使用“202020法则”:近距离用眼20分钟,应该远眺20英尺(约6米),不少于20秒。
读写的姿势要做到“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眼离书本一尺,还有前胸离桌缘一拳。;
学生承诺:在便利贴上写下“我的护眼小目标”(如“每天少看30分钟手机”“课间必做远眺”),粘贴在班级“护眼树”海报上。
家长任务:发放《护眼家校联系单》,包含:请家长检查家中书桌光线是否达标(台灯+顶灯);每周记录孩子视力变化(附简易视力表);签署《家庭护眼公约》(控制电子设备使用、定期眼科检查)。
齐读宣言:全班齐诵护眼宣言:“我会爱护眼睛,科学用眼,让视界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