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视验配
老视的定义
由于年龄增长所致的眼生理性调节力减弱称为老视,即人们常说的“老花”。
老视是一种生理现象,不属于屈光不正。
它是人们步入中老年后必然出现的视觉问题。
老视与调节
老视的本质是人眼调节能力的下降,而年龄则是影响调节能力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
年龄/岁
调节幅度/D
年龄/岁
调节幅度/D
10
14.00
45
3.50
15
12.00
50
2.50
20
10.00
55
1.75
25
8.50
60
1.00
30
7.00
65
0.50
35
5.50
70
0.25
40
4.50
75
0.00
老视与调节
调节幅度:即为眼球所能产生的最大调节力。
Hofstetter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年龄与调节幅度的经验计算公式:
最小调节幅度=15-0.25×年龄
平均调节幅度=18.5-0.30×年龄
最大调节幅度=25-0.40×年龄
老视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
原有的屈光不正状况和戴镜方式
通常远视眼比近视眼出现老视的时间早
近视者配戴接触镜较配戴框架眼镜老视症状出现得可能会早些
习惯的用眼距离
习惯于较近的用眼距离者将会更早出现老视的症状
身高
手臂长的高个子比手臂短的矮个子更晚出现老视
地理位置
生活在气温较高地区的人们会较早出现老视症状
药物使用
部分服用胰岛素、抗焦虑药等药物的患者会较早出现老视
老视的临床表现
看近困难
阅读需要更强的照明度
看近不能持久,容易视疲劳
老视验配的流程
初始阶段:确定试验性阅读附加度数
精确阶段:精确阅读附加度数
处方阶段:试戴、调整和确定处方
初始阶段
确定试验性阅读附加度数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经验法
融合性交叉柱镜(fusedcrosscylinder,FCC)法
一半调节幅度储备原则法
精确阶段
处方阶段
试镜架配戴和阅读适应调整
测量视力和阅读范围
调整近用处方
老视验光实例
患者,女性,年龄46岁
远距离屈光不正:右眼-3.00D=1.0左眼-2.50D=1.0
远用瞳距65mm,近用瞳距61mm
自诉看近模糊,平时习惯阅读距离为40cm,调节幅度为3.50D,请对其进行规范的老视验光。
准备工作
在综合验光仪上放置被测者远距离屈光不正度数
放好综合验光仪上的测近杆,调整好距离
备好测近阅读卡,并确定视标
调整好近用瞳距、照明
试镜架和镜片箱
双眼同时进行
(一)经验法
根据患者年龄和屈光状态查表得到
举例:某患者年龄46岁,远距离屈光状态为近视,故认为其试验性阅读附加度数为+0.75D
年龄/岁
近视、正视/D
低度远视/D
高度远视/D
33~37
PL
PL
+0.75D
38~43
PL
+0.75D
+1.25D
44~49
+0.75D
+1.25D
+1.75D
50~56
+1.25D
+1.75D
+2.25D
57~62
+1.75D
+2.25D
+2.50D
>63
+2.25D
+2.50D
+2.50D
(二)融合性交叉柱镜法
在综合验光仪上放置被测者的远距屈光矫正度数
放置±0.50D的交叉圆柱镜
放置十字交叉视标
设置昏暗照明
设置近用瞳距
双眼测量
(二)融合性交叉柱镜法
1.询问被测者哪组线条清晰
2.垂直线条清晰,减低照明;水平线条或一样清晰进入第4步
3.垂直线条仍清晰,翻转JCC再比较
如仍为垂直线清晰:垂直偏好
如水平线清晰,记录调节超前
4.双眼同时以+0.25D级率增加度数,直至垂直线条较清晰
5.双眼同时减少正度数,直至两组线条同样清晰
所增加的正镜度数即可作为试验性近附加的度数
本例患者增加的正度数为+0.75D
(三)一半调节幅度储备原则法
该患者习惯的阅读距离为40cm,故其调节需求为1/0.40=+2.50D
调节幅度为+3.50D,一半的调节幅度=1/2×3.50D=+1.75D
则试验性阅读附加度数
=调节需求(+2.50D)-一半的调节幅度(+1.75D)
=+0.75D.
精确阶段
综合验光仪上放好被测者的远距矫正度数,并加上试验性阅读附加度数
本例患者此时右眼放置(-3.00D)+(+0.75D)=-2.25D,左眼放置(-2.50D)+(+0.75D)=-1.75D.
设置明亮照明,指导患者注视近距阅读卡上最佳视力上一行或两行的视标
精确阶段
处方阶段
将所测得的老视度数置于试镜架,指导患者阅读
根据阅读情况稍作调整,达到其满意的状态
告知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