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一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
1.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新修本草》D.《本草经集注》
2.能收能涩的药味是()
A.辛B.酸C.甘D.苦
3.下列哪项不属于中药炮制的目的()
A.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B.改变或缓和药性
C.增强药物疗效D.改变药物的产地
4.炮制后能缓和燥性和酸性,增强健胃消胀作用的药物是()
A.苍术B.白术C.枳壳D.厚朴
5.属于相畏配伍关系的药对是()
A.黄芪与茯苓B.半夏与生姜C.大黄与芒硝D.人参与莱菔子
6.粉末升华,升华物白色柱形、菱形的是()
A.斑蝥B.水蛭C.全蝎D.蜈蚣
7.呈不规则块状,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光泽。体重,质坚实,断面类圆形,乌黑色,微有光泽的药材是()
A.地黄B.玄参C.胡黄连D.巴戟天
8.下列哪味药不是以种子入药()
A.葶苈子B.牛蒡子C.决明子D.沙苑子
9.叶基生,披针形;蒴果椭圆形或3裂,种子多数的药材是()
A.紫花地丁B.蒲公英C.金钱草D.车前草
10.具“狮子盘头”特征的药材是()
A.防风B.党参C.银柴胡D.太子参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
1.中药的性能包括()
A.四气B.五味C.升降浮沉D.归经E.毒性
2.下列药物中,有毒的药物有()
A.川乌B.天南星C.半夏D.马钱子E.巴豆
3.中药炮制的方法有()
A.修治B.水制C.火制D.水火共制E.其他制法
4.下列属于补虚药的是()
A.人参B.黄芪C.当归D.熟地黄E.枸杞子
5.来源于豆科的药材有()
A.苦参B.葛根C.甘草D.黄芪E.山豆根
6.以根皮入药的药材有()
A.牡丹皮B.地骨皮C.香加皮D.桑白皮E.白鲜皮
7.下列关于果实种子类药材的描述正确的是()
A.五味子来源于木兰科B.山楂为蔷薇科植物
C.小茴香来源于伞形科D.枸杞子来源于茄科
E.连翘来源于木犀科
8.全草类药材包括()
A.麻黄B.细辛C.薄荷D.穿心莲E.金钱草
9.下列关于动物类药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龙具“白颈”B.全蝎头胸部与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
C.斑蝥背部具革质鞘翅D.牡蛎为软体动物
E.僵蚕表面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
10.下列属于菌类药材的是()
A.灵芝B.茯苓C.猪苓D.马勃E.雷丸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题)
1.中药的“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
2.相须、相使配伍可降低药物的毒性。()
3.酒制升提,姜制发散,醋制入肝,盐制下行。()
4.所有的根类药材都是以地下部分入药。()
5.辛味药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6.中药炮制的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7.叶类药材多在花盛开时采收。()
8.动物类药材都需要进行炮制以降低毒性。()
9.含挥发油的药材,加工时不宜长时间加热。()
10.中药的性能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4题)
1.简述中药炮制的目的。
答:降低或消除药物毒性;改变或缓和药性;增强药物疗效;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趋向;便于调剂和制剂;有利于贮藏及保存药效;矫味矫臭,利于服用。
2.简述四气的含义及作用。
答: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等作用。
3.简述中药采收的基本原则。
答:根据不同药用部位,掌握适宜采收期。根及根茎类宜在秋、冬地上部分枯萎后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叶类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采收;花类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等。
4.简述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
答:首先核对标本,观察其形状、大小、色泽等外观特征;其次进行纯度检查,包括杂质、水分等;然后进行理化鉴别,如显色反应、光谱分析等;必要时进行含量测定等。
五、讨论题(每题5分,共4题)
1.讨论中药配伍的意义。
答:中药配伍可增效减毒。相须、相使配伍能增强疗效,如麻黄与桂枝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