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基础知识点
一、中药的概念与起源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及康复保健等方面的物质。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一些动植物具有减轻病痛的作用,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早期的中药知识。
二、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1.产地
-道地药材是优质中药材的代名词。例如,四川的川芎、黄连,广东的陈皮,河南的地黄等。这些药材在特定的地域生长,其品质受到土壤、气候、水质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
2.采集
-植物药的采集时间很关键。全草类药材多在植物生长旺盛期采集,如益母草在花期采集;叶类药材多在光合作用旺盛期采集,如大青叶;花类药材一般在花初开时采集,如金银花;果实类药材根据成熟程度不同,有的在成熟时采,如山楂,有的在未成熟时采,如青皮;根和根茎类药材多在秋末冬初采集,此时植物地上部分枯萎,营养物质多储存于地下部分,如人参。
三、中药的炮制
1.炮制目的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乌头炮制后可降低毒性。
-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如生地黄性寒,清热凉血,经蒸制成熟地黄后,性温,滋阴补血。
-增强药物疗效,如种子类药物炒后种皮破裂,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如酒制升提,姜制发散等。
2.炮制方法
-修治包括纯净、粉碎、切制等。水制有漂洗、浸泡、闷润等方法。火制有炒、炙、煅、煨等,例如炒法又分为清炒和加辅料炒,清炒又分炒黄、炒焦、炒炭等不同程度的炒制。水火共制有煮、蒸、炖、潬等方法。
四、中药的性能
1.四气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其中寒与凉、温与热的性质相同,只是在程度上略有差异,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寒凉药多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如石膏、知母;温热药多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等作用,如附子、干姜。
2.五味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但习惯上仍称五味。酸有收敛、固涩等作用,如乌梅;苦有泄和燥等作用,如大黄;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如甘草;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如麻黄;咸有软坚散结、泻下等作用,如芒硝。
3.升降浮沉
-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药物的气味、质地等有关。花、叶等质轻的药物多升浮,如菊花;种子、果实等质重的药物多沉降,如苏子。
4.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如心经有热可选用黄连,因为黄连归心经,能清心火。
五、中药的配伍
1.配伍目的
-增强药物疗效,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配半夏,能降低半夏的毒性。
-适应复杂病情,全面兼顾治疗需要。
2.配伍关系
-相须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如石膏配知母。
-相使是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如黄芪配茯苓。
-相畏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如生半夏畏生姜。
-相杀是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杀生半夏毒。
-相恶是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如人参恶莱菔子。
-相反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如“十八反”中的乌头反半夏等。
六、中药的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
-主要指“十八反”和“十九畏”。“十八反”中的药物相反配伍可能产生剧烈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临床应避免配伍使用。“十九畏”中的药物相畏关系也多为配伍禁忌,但目前有一些不同的学术观点在探讨其确切性。
2.妊娠用药禁忌
-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类。禁用的药物多为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子等,这些药物可能会损害母体和胎儿。慎用的药物包括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导滞药等,如桃仁、红花等,在病情需要时可谨慎使用。
3.服药饮食禁忌
-一般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疗效。如服用清热药时不宜食用辛辣食物,服用滋补药时不宜食用生冷食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