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疾病推拿诊疗规范
演讲人:
日期:
目
录
CATALOGUE
02
诊断评估方法
01
基础理论概述
03
核心推拿手法
04
治疗实施流程
05
辅助调护方案
06
案例与禁忌
基础理论概述
01
脾胃生理功能解析
脾胃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将水谷之精微转化成气血津液,并输送到全身各处,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
脾胃主运化
脾主升清,将水谷精微和气血向上输送到心肺等器官,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其他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与肝的疏泄功能、肾的藏精功能等相互协调。
脾胃主升清
脾主统血,能够控制血液在脉中的正常运行,防止出血。
脾胃主统血
01
02
04
03
脾胃与其他脏腑的联系
常见病机分类说明
脾胃气虚
脾胃湿热
脾胃阳虚
胃火炽盛
脾胃气虚是指脾胃功能减弱,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脾胃阳虚是指脾胃阳气不足,出现畏寒肢冷、腹痛喜暖、消化不良等症状。
脾胃湿热是指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生,出现口苦口黏、腹胀便溏、身重困倦等症状。
胃火炽盛是指胃热过盛,出现口渴喜冷饮、牙龈肿痛、便秘等症状。
推拿治疗适应症
小儿腹泻
推拿能够调整脾胃功能,促进肠道蠕动,缓解腹泻症状。
小儿消化不良
推拿能够促进消化吸收,改善食欲,缓解消化不良症状。
小儿厌食症
推拿能够增强脾胃功能,提高食欲,改善厌食症状。
脾胃虚弱引起的其他疾病
如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遗尿等,通过推拿能够调整脾胃功能,增强免疫力,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诊断评估方法
02
四诊合参应用要点
望诊
观察患者神志、面色、舌象、腹部皮肤、排泄物等,以判断疾病性质和病位。
01
闻诊
听声音、嗅气味,包括患者声音、呼吸、排泄物等,以辨别寒热虚实。
02
问诊
详细询问患者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
03
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摸患者脉搏、腹部等,以感知病邪性质和脏腑功能状态。
04
腹部触诊操作规范
触诊手法
触诊顺序
触诊内容
注意事项
轻柔、有序、全面,避免患者紧张。
从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进行,或按病变部位顺序触诊。
腹部皮肤温度、湿度、紧张度、压痛、反跳痛、腹部包块等。
观察患者表情、反应,避免过度用力或突然刺激。
证型鉴别标准
脾虚证
肝郁证
胃实证
脾胃不和证
面色苍白、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淡苔白等,以脾虚为主。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便秘或矢气频作、舌红苔黄等,以胃实为主。
胁肋胀痛、口苦、情绪不稳、脉弦等,以肝郁气滞为主。
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与便秘交替出现、舌淡苔白腻等,以脾胃功能失调为主。
核心推拿手法
03
推揉脾经
位于拇指桡侧缘,从指尖推向指根,具有健脾和胃、调中化湿的功效。
揉板门
板门位于大鱼际中点,揉之可健脾和胃、消食化滞。
摩腹
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摩腹,有助于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具有健脾和胃、扶正祛邪的作用。
健脾和胃基础手法
实证虚证差异操作
01
实证操作
在健脾和胃基础上,重点揉按中脘、天枢等穴位,以泻为主,可加用清胃经、清大肠等手法,以清热泻火、消食导滞。
02
虚证操作
在健脾和胃基础上,重点揉按脾俞、胃俞等穴位,以补为主,可加用补脾经、补大肠等手法,以温中散寒、益气健脾。
特殊穴位刺激技巧
点按胃俞穴
弹拨足三里
按揉脾俞穴
捏脊疗法
胃俞位于背部,点按此穴可和胃理气、缓解胃痛。
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弹拨此穴可调节胃肠功能、益气健脾。
脾俞位于背部,按揉此穴可健脾和胃、利湿升清。
从长强穴开始,沿脊柱两侧向上捏提皮肤,可健脾和胃、调和阴阳。
治疗实施流程
04
术前准备事项
6px
6px
6px
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推拿治疗,了解病情及推拿禁忌。
明确诊断
确保治疗环境安静、舒适,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环境准备
掌握推拿手法,熟悉操作技巧,避免手法不当造成伤害。
手法准备
01
03
02
与患者沟通,消除其恐惧和紧张情绪,建立信任。
心理准备
04
采用揉、按、推、拿等手法,力度适中,以患者舒适为度。
手法运用
按照经络循行顺序或特定部位进行操作,有序进行。
操作顺序
01
02
03
04
根据患者病情,选取相关穴位进行推拿。
穴位选取
在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整手法和力度。
密切观察
标准操作步骤
疗程周期规划
疗程安排
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效果,制定合理的疗程计划。
01
推拿频次
确定每次推拿的时间和频次,避免过度刺激。
02
疗程评估
在每个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03
后续调理
疗程结束后,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和饮食调理,巩固治疗效果。
04
辅助调护方案
05
饮食禁忌指导
避免暴饮暴食
慎食生冷油腻
多食易消化食物
兼顾营养均衡
脾胃疾病患者应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