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风疹中医护理.pptx
文件大小:6.87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08
总字数:约2.69千字
文档摘要

演讲人:

日期:

风疹中医护理

CATALOGUE

目录

01

疾病概述

02

辨证分型

03

护理原则

04

外治方案

05

饮食调护

06

预防措施

01

疾病概述

风疹中医病名溯源

风疹在中医文献中记载

《内经》称其为“风痧”,《诸病源候论》称为“风疹”。

01

多认为是由风邪侵袭人体,与气血相搏而发病。

02

中医病名与现代医学对应关系

风疹在现代医学中属于病毒性疾病,与中医的“风疹”在病因和临床表现上有所区别。

03

古代医家对风疹的认识

风疹的中医病因

风邪善行数变,故风疹发病迅速,传变也快;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故风疹多见于头面部和上半身;风邪易与热邪相合,形成风热之邪,故风疹常伴有发热、咽痛等症状。

病机特点

辨证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的不同,风疹可分为风热型、风寒型和肠胃型等不同类型。

风邪外袭,内蕴于肺胃,蕴结于肌肤,发为风疹。

病因病机解析

典型临床表现

一般为14-21天,期间无明显症状。

风疹的潜伏期

发热、咳嗽、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同时可出现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

皮疹一般持续3天左右,然后逐渐消退,退疹后不留痕迹,但淋巴结肿大可持续数周。

风疹的初期表现

发热后1-2天出现皮疹,先从面部开始,迅速扩展到全身,皮疹呈淡红色斑丘疹,直径约2-3毫米,伴有轻微瘙痒。

风疹的出疹期

01

02

04

03

风疹的消退期

02

辨证分型

风热袭表证

症状

发热、头痛、咽痛、咳嗽、流涕、身痛、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护理原则

疏风清热,解表透疹。

常用中药

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薄荷、牛蒡子、桔梗、甘草等。

护理方法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直接吹风;采用温水擦浴或冰敷降温;多喝温开水,促进体内毒素排出。

湿热蕴结证

湿热蕴结证

症状

常用中药

护理原则

护理方法

高热、口渴、烦躁、疹色红赤或紫暗、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热利湿,解毒透疹。

茵陈、黄芩、黄连、栀子、滑石、茯苓、泽泻等。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潮湿;勤换衣物,避免感染;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油腻和辛辣之品。

血虚风燥证

症状

低热、面白或萎黄、疹色淡红或苍白、瘙痒、皮肤干燥脱屑、舌红苔薄白、脉细弱。

01

护理原则

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02

常用中药

当归、生地、白芍、防风、荆芥、白鲜皮、蝉蜕等。

03

护理方法

保持皮肤湿润,避免过度干燥;穿着柔软舒适的衣物,避免刺激皮肤;饮食宜富含营养,多食用蔬菜、水果等滋润之品。

04

03

护理原则

环境与起居管理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直接吹风或居住在密闭空间。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湿度也要适中。

适宜温度湿度

病人需单独隔离,避免与健康人接触,防止交叉感染。

避免交叉感染

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充足休息

定期用温开水轻轻擦洗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涤剂。

保持皮肤清洁

皮肤护理要点

剪短指甲,避免抓挠皮肤,以免引起继发感染。

避免抓挠

穿着宽松、柔软、透气的衣物,避免穿着化纤、毛织品等衣物。

衣着舒适

皮疹出现时,可遵医嘱选用适当的药物外擦,避免皮疹扩散。

皮疹护理

情志稳定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01

疏泄情志

鼓励病人表达内心的不适和情绪,避免情绪压抑。

02

移情易性

通过听音乐、阅读等方式转移病人的注意力,缓解不良情绪。

03

家属关怀

家属要关心病人的心理状态,给予精神支持和安慰。

04

情志调摄方法

04

外治方案

中药熏洗疗法

药物

选用金银花、连翘、板蓝根、桑叶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功效的中药。

01

熏洗方法

将药物煎煮后,利用药液蒸气进行全身或局部的熏洗,以达到清热解毒、凉血止痒的目的。

02

注意事项

熏洗时温度要适中,避免药液过热烫伤皮肤;同时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感冒。

03

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利湿止痒等功效的中药,如黄连、黄柏、地肤子等。

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的穴位进行敷贴,如肺俞、风门、大椎等穴位。

将药物研成细末,用醋或酒等调匀后敷贴于选定的穴位上,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

敷贴时要避免药物进入眼睛或口腔等黏膜部位;若出现过敏反应或皮肤破损,应立即停用。

穴位敷贴技术

敷贴药物

敷贴穴位

敷贴方法

注意事项

针灸辅助治疗

针灸选穴

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如合谷、曲池、风池等穴位。

02

04

03

01

针灸次数

根据病情和患者情况确定针灸次数,一般每日或隔日一次,连续治疗数日。

针灸方法

采用毫针针刺或拔罐等方法刺激穴位,以达到疏风清热、凉血解毒的目的。

注意事项

针灸时要保持患者舒适,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同时要注意针灸部位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

05

饮食调护

急性期饮食禁忌

如辣椒、花椒、姜、蒜等。

辛辣刺激性食物

如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