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医风湿病学讲座皮痹.ppt
文件大小:152.5 KB
总页数:45 页
更新时间:2025-06-08
总字数:约4.1千字
文档摘要

?中医风湿病学?

皮痹

辽宁中医药大学风湿病科

高明利

;

皮痹,病在皮,是以肤冷麻木、浮肿,甚那么皮肤变硬、萎缩,关节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多由正虚邪侵,经脉痹阻,皮肤失荣所致。;

病名:皮痹之名,始见于?内经?。在?素问·论?中有“以秋遇此者为皮痹〞的记载。

临床表现:?素问·痹论?己载:“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沦·风湿痹候?说:“风湿痹之状,或皮肤顽厚,’,“皮肤无所知〞,对皮痹的临床病症作了进详细描述。;宋代?圣济总录·皮痹?指出皮痹除皮肤表现外,还可以见到肢体与脏腑的病症,如项强背痛、四肢缓弱、胸满短气、言语声嘶、腹胀胁满、大肠不利等症。

病因病机:?素问·痹论?指出,皮痹多由风寒湿邪所致,且多发于秋季。?素问·五脏生成?认为皮痹与血行瘀滞有关,云:“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治疗: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痹?中提出“疏风养血〞的治疗原那么,现今仍指导临床。清·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认为“有皮肤麻木者,是肺气不行也〞,治宜芍药补气汤,从肺论治。

;;;

平素饮食不节,忧愁思虑,损伤脾胃,气血生化缺乏,或久病不愈,气血亏虚,不能温煦、濡养皮肤,而发皮痹。;;

湿邪久滞为痰,或脾失健运,津液不化,聚湿成痰,痹阻皮肤而发为皮痹;或气虚、阳虚推动无力,或寒凝气滞,血行不畅而成癖,或痰痪互结,阻滞于皮肤,发为皮痹。;

综上所述,皮痹病位主要在皮肤,涉及肌肉、筋骨、关节,与肺、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其外因是外邪侵袭,内因那么是脏腑失调,痰阻血疲。根本病机为经脉痹阻,皮肤失荣。病性分为虚、实和虚实夹杂。邪实多为寒、湿·热、痰瘀等,正虚多为气血阴阳亏虚,肺脾肾功能失调。;

皮痹可出现肌肉酸胀疼痛等肌痹表现。皮痹日久不愈,复感外邪,内舍于肺发为肺痹,并可涉及脾、肾等脏腑,出现胸闷、气喘、纳少腹胀、气短心悸、月经不调、遗精阳痿等病症。;

1.本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多于秋季发病。

2.发病前多有劳累或触冒寒湿史。

;3.早期可见肤冷麻木、水肿,皮紧而硬,呈淡红、紫红、淡黄或苍白色,继之肤硬如革,或肤色黯滞,不能捏起。

皮痹在手那么手指屈伸不利;在面那么面无表情,张口困难,眼睑不合,口唇变薄,鼻尖耳薄,偏侧面瘦;在胸那么状如披甲、紧束如裹等。

晚期那么皮肤萎缩而薄,毛发脱落,肌肉消瘦假设无,皮肤紧贴于骨。;4.皮损多见于手、足、面部,渐及上肢、颈部或胸背部,亦有首发于胸背部,渐及颈、面部及四肢者。可发于一处,亦可发于多处。皮肤损害呈斑片状、点状、条状,重者呈弥漫性损害。;

5.实验室及影像学等检查有助于诊断。如系统性硬化可见ANA、抗Scl-70抗体和抗着丝点抗体阳性;ESR增快;皮肤活检可见胶原纤维肿胀或纤维化。混合结缔组织病可见U1RNP抗体阳性。;

两者可同时并存,由于都以肌肤病症为主,故易于混淆。皮痹以皮肤改变为主,症见皮肤水肿、变色,或有红斑鳞屑性斑疹、变硬等。肌痹病变主要在肌肉,表现为肌肉疼痛无力,酸楚麻木、肢体怠惰,严重者可见肌肉瘦削、四肢疾软,而无皮肤坚硬等损害。;

两者均可见到皮肤损害。

脉痹可见皮肤红肿疼痛,皮下有硬结,或见指端冷痛,肤色苍白或紫黯,后期有皮肤萎缩。

皮痹可见皮色淡紫,甚至指端逆冷、发绀等,有皮肤不仁、紧硬等皮肤受累的病症,而无皮下无硬结等脉痹征象。;

〔一〕、辨证要点

皮痹以寒证居多,多表现为肢冷肤寒,触之不温,遇寒加重,遇热减轻,舌淡苔白。属热者,常见于疾病早期,多表现为发热,或皮肤紫红,触之热,舌红苔黄厚腻,脉数。;

实证多见皮肤肿硬、肢冷不温、恶寒身痛、舌淡苔白、脉弦紧;或皮肤肿硬而热、身热不退、舌红苔黄、脉数;或皮肤坚硬如革、肤色黯滞、舌质暗或有癖点瘀斑、脉沉细涩。虚证多见皮肤萎缩、肌肉瘦削、周身乏力、纳少便塘、气短心悸、面色不华、腰膝酸软等。;〔二〕、治疗原那么

皮痹初起,外邪侵袭,经络痹阻治以祛邪通络为主;

进一步开展,痰瘀痹阻,以活血化瘀通络为主;

假设皮痹日久,损及正气,那么以补益气血、温补脾肾为主。

虚实夹杂证,那么以祛邪与扶正兼施。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补益肺气。;〔三〕、分证论治

主症:肤紧肿胀,皮肤不温。

兼次症:肤色正常或淡黄,关节冷痛,屈伸不利,肢体困重,时有咳嗽。

舌象:舌淡,苔白或白腻。

脉象:脉紧。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通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