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疾病后遗症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01
疾病概述
02
病理机制
03
临床表现
04
诊断评估
05
治疗策略
06
预防管理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范畴界定
01
盆腔炎疾病后遗症
指盆腔炎性疾病未得到及时、恰当、彻底的治疗,而导致的一系列后遗病变,包括不孕、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和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等。
02
范畴界定
盆腔炎疾病后遗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病变部位在盆腔,可累及输卵管、卵巢、子宫、宫旁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等多个部位。
盆腔炎疾病后遗症的主要发病诱因为病原体感染,包括衣原体、支原体、淋病奈瑟菌等性传播感染的病原体,以及需氧菌和厌氧菌等。
病原体感染
免疫系统的异常也可能导致盆腔炎疾病后遗症的发生,如免疫细胞功能异常、免疫反应过度等。
免疫因素
病原体感染后,会引起盆腔内炎症反应,导致组织破坏、粘连和增生,进而引发一系列后遗症。
炎症反应
01
03
02
发病诱因分析
如性卫生不良、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等,也是盆腔炎疾病后遗症的常见诱因。
其他因素
04
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率高
复发率高
并发症多
危害性大
盆腔炎疾病后遗症在育龄期妇女中发病率较高,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由于盆腔炎疾病后遗症的病变部位较深,治疗难度较大,因此复发率较高。
盆腔炎疾病后遗症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不孕、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盆腔炎疾病后遗症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引起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甚至影响家庭和睦。
02
病理机制
炎症转归过程
慢性炎症期
若急性炎症未能得到及时或彻底治疗,将逐渐转变为慢性炎症。此期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为主,伴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导致盆腔器官粘连、输卵管阻塞等后遗症。
急性炎症期
盆腔炎疾病通常始于急性炎症期,此期以大量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为主,伴随大量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导致组织损伤和渗出。
组织损伤机制
在盆腔炎疾病过程中,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到盆腔组织中,导致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和功能障碍。这些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是盆腔炎疾病后遗症的重要基础。
炎症细胞浸润
在炎症的修复过程中,纤维结缔组织会增生并形成瘢痕,这些瘢痕会导致盆腔器官之间的粘连和功能障碍。此外,瘢痕还可能收缩并牵拉周围器官,使其变形或移位。
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免疫应答异常
01
免疫细胞功能异常
盆腔炎疾病患者的免疫细胞功能往往异常,如巨噬细胞、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数量或功能不足,导致病原体不能被有效清除,从而引发持续感染。
02
自身免疫反应
部分盆腔炎疾病患者存在自身免疫反应,即机体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应答,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这种自身免疫反应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03
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列举
下腹坠痛
白带异常
腰骶部酸痛
月经不调
盆腔炎患者常常出现下腹部坠痛,尤其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重。
炎症累及腰骶部时,可引起腰骶部酸痛,且症状时轻时重。
盆腔炎导致白带增多,颜色发黄或有异味,有时呈脓性。
盆腔炎可影响卵巢功能,导致月经失调,如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
体征识别要点
腹部压痛
盆腔充血
盆腔积液
宫颈举痛
检查时,患者下腹部常有明显的压痛,尤其是双侧附件区。
盆腔炎患者盆腔内常有充血现象,表现为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等。
部分患者可出现盆腔积液,表现为B超检查时液性暗区。
检查时,宫颈可能有举痛现象,即轻轻上抬宫颈时,患者感到疼痛。
急性发作期
症状明显,如上腹剧痛、高热、寒战等,需及时治疗。
慢性炎症期
症状逐渐减轻,但下腹坠痛、腰骶部酸痛等不适可能持续存在。
反复发作
盆腔炎易反复发作,尤其在劳累、受凉、性交后等诱因下易复发。
并发症
若未及时治疗,盆腔炎可能导致输卵管粘连、积水等后遗症,甚至影响生育能力。
症状演变规律
04
诊断评估
临床诊断标准
病史询问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盆腔炎的发病次数、治疗情况、病程长短等,以及既往有无不孕、异位妊娠等病史。
症状评估
体征检查
评估患者是否存在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异常等主要症状,以及是否伴有寒战、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
检查患者下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体征,以及阴道分泌物的量、颜色、气味等。
1
2
3
影像学检查应用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可显示输卵管增粗、积液、盆腔包块等异常表现,有助于诊断盆腔炎疾病后遗症。
01
MRI检查
MRI检查对于盆腔病变的显示效果较好,可以清晰显示盆腔内的病变范围、形态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02
造影检查
造影检查可显示输卵管是否通畅、阻塞部位及程度等,有助于了解输卵管功能状态。
03
实验室指标解析
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指标,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
血常规检查
阴道分泌物检查可发现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