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三管监测管理要点与操作规范
演讲人:
日期:
06
多学科协作机制
目录
01
三管监测总则
02
中心静脉导管监测
03
导尿管相关监测
04
气管插管监测管理
05
质量控制与改进
01
三管监测总则
监测对象定义与范围
重症医学科三管
指中心静脉导管(CV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气管插管三种管道。
01
监测范围
监测三管的使用情况、患者状况、并发症及处理等。
02
核心监测目标设定
安全性
确保三管使用安全,减少相关感染等并发症。
01
有效性
确保三管畅通,满足治疗需要。
02
患者舒适度
关注患者使用三管时的舒适度和耐受性。
03
相关政策法规依据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规范医院感染管理,保障患者安全。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重症医学》相关专家共识
指导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结合临床实践,制定更为具体的三管监测管理规范。
1
2
3
02
中心静脉导管监测
置管指征评估标准
休克或严重低血压需快速补液者
01
中心静脉导管可快速补液,提高抢救成功率。
长时间需监测中心静脉压者
02
中心静脉导管可实时监测中心静脉压,了解心功能状况。
血管条件差,外周静脉穿刺困难者
03
中心静脉导管可保证静脉通路畅通,减少反复穿刺。
需进行肠外营养或高渗性液体输注者
04
中心静脉导管可避免高渗性液体对外周血管的损伤。
严格无菌操作
导管置入、维护均需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规程,预防感染。
01
定期更换敷料
至少每2天更换一次敷料,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
02
定期检查导管
检查导管是否通畅,有无打折、扭曲、堵塞等异常情况。
03
妥善固定导管
导管应妥善固定,防止滑脱、移位等意外情况发生。
04
导管维护操作规范
并发症识别与处置
感染
导管周围出现红肿、疼痛、渗液等感染症状,需及时拔除导管并抗感染治疗。
01
出血
导管周围出现渗血、出血等情况,需及时止血并更换敷料。
02
血栓形成
导管内形成血栓,需及时拔除导管并进行溶栓治疗。
03
气胸、血胸
导管误入胸腔,需及时拔出导管并进行胸腔闭式引流。
04
03
导尿管相关监测
留置指征判断流程
评估患者排尿情况
根据患者病情和排尿情况,判断是否需要留置导尿管,确保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
评估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
评估留置导尿管的风险
根据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如尿潴留、尿失禁、尿液监测等,判断是否适合留置导尿管。
留置导尿管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尿路感染、尿道损伤等,需对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1
2
3
无菌操作
在导尿管插入和维护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减少感染的机会。
定期更换导尿管
根据导尿管的种类和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导尿管的更换周期,并严格执行。
定期清洁尿道口
每日使用生理盐水或消毒液清洁尿道口,保持尿道口清洁,减少细菌滋生。
保持尿液引流通畅
定期检查导尿管是否通畅,避免尿液逆流和积聚,减少感染的风险。
尿路感染防控措施
拔管时机评估方法
评估患者的排尿功能
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
评估留置导尿管的时间
在拔管前,应评估患者的排尿功能是否恢复,确保拔管后患者能够自主排尿。
根据留置导尿管的时间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拔管,避免长期留置导尿管增加感染的风险。
拔管前需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如病情稳定、意识清醒等,以确保拔管过程的安全和顺利。
04
气管插管监测管理
急性呼吸衰竭
气道梗阻
神经肌肉病变
呼吸机治疗
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如严重肺部感染、ARDS等。
需要长时间机械通气,且通过面罩无法满足通气需求的患者。
上呼吸道梗阻、气道分泌物多且不能自行咳出等。
如重症肌无力、吉兰-巴雷综合征等导致的呼吸肌麻痹。
插管适应症审查标准
气道护理执行细则
确保气管插管位置正确,避免误入单侧主支气管或食管。
插管位置
采用适当的固定方法,防止气管插管滑脱或移位。
气管插管固定
给予适当的气道湿化,避免气道干燥引起黏膜损伤和感染。
气道湿化
定期吸引气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引分泌物
定期清洁口腔,以减少口腔内细菌滋生和误吸。
口腔护理
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避免管路污染和细菌滋生。
呼吸机管路管理
01
02
03
04
将床头抬高30°~45°,以减少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
抬高床头
根据患者情况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
05
质量控制与改进
监测数据采集标准
数据采集渠道
规定数据采集的具体渠道,包括电子病历系统、床旁监测设备、实验室检测结果等。
01
明确每项监测指标的采集频率,如每小时、每日、每周等,确保数据实时性。
02
数据准确性与完整性
制定数据审核制度,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以便为后续分析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