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者急救核心要点演讲人:日期:
目录02气道与呼吸管理01急救基础原则03循环系统支持04危重症处理技术05特殊场景应对06团队协作机制
01急救基础原则
A(Airway)快速评估患者呼吸道是否通畅,有无阻塞或异物。B(Breathing)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判断呼吸是否正常。C(Circulation)检查患者脉搏和血压,评估血液循环情况。D(Disability)评估患者神经功能,观察有无意识障碍、瘫痪等(Exposure)暴露患者身体,以便快速进行全身检查并发现潜在问题。05ABCDE评估流程
生命体征快速监测呼吸监测持续监测患者呼吸频率和深度,及时发现呼吸衰竭。01心率监测通过触摸脉搏或心电图监测心率,反映心脏功能状态。02血压监测定期测量血压,及时发现休克等循环衰竭情况。03体温监测测量体温,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发热或低体温。04
环境安全与资源准备迅速排除危险因素,如火灾、触电等。确保急救现场安全根据患者病情,准备相应的急救器材和药品,如氧气、气管插管、急救箱等。准备急救器材和药品在急救过程中及时呼叫其他医护人员协助,确保救治工作顺利进行。寻求支援
02气道与呼吸管理
气道梗阻紧急处理迅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气道梗阻,如吸气性呼吸困难、喘鸣、三凹征等。识别气道梗阻使用负压吸引器、吸痰管等迅速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及异物。如上述方法无法缓解气道梗阻,需紧急进行气管插管或环甲膜穿刺。清理呼吸道采用仰头抬颏法或托下颌法开放气道,使呼吸道保持通畅。开放气急气管插管或环甲膜穿刺
氧疗与通气支持监测血氧饱和度氧疗和通气支持过程中,需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以及时调整氧疗和通气参数。03对于呼吸衰竭或严重通气不足的患者,需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以维持正常的通气功能。02通气支持氧疗根据患者血氧饱和度及病情需要,给予鼻导管、面罩等吸氧方式,以提高血氧含量。01
高级气道建立指征昏迷或意识不清患者已昏迷或意识不清,无法自主维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功能衰竭患者呼吸功能已衰竭,无法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求。气道保护能力丧失患者因疾病或创伤导致气道保护能力丧失,如吞咽反射、咳嗽反射等消失。长时间需机械通气患者病情严重,需长时间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
03循环系统支持
休克快速识别标准血压下降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或较基础值下降超过40mmHg。01意识障碍包括焦虑、躁动、淡漠或昏迷等。02心率加快超过100次/分钟,或出现与平时明显不同的快速心率。03皮肤变化苍白、湿冷、发绀或花斑。04
采用快速输液装置,如留置针或中心静脉导管。迅速建立通路定期冲洗导管,避免血液堵塞。确保通路通心端大静脉,如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避免在通路附近进行采血、测量血压等操作。保护静脉通路静脉通路建立策略
肾上腺素用于过敏性休克和心脏骤停,可迅速提高心率和血压。01阿托品用于解除平滑肌痉挛,如内脏绞痛、散瞳等。02利多卡因用于局部麻醉和抗心律失常,可降低心肌兴奋性。03洛贝林用于呼吸衰竭和中枢抑制,可刺激呼吸中枢兴奋。04急救药物应用规范
04危重症处理技术
心肺复苏标准流程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持续复苏在心脏骤停的情况下,迅速进行胸外按压是心肺复苏的首要步骤,可有效维持血液循环。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清除口腔异物,采用抬头提颏法或推举下颌法开放气道。在无法进行自主呼吸的情况下,进行人工呼吸以维持患者的氧气供应。在没有除颤设备或除颤后应立即进行持续的心肺复苏,直至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和呼吸。
除颤仪使用时机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应尽快使用除颤仪进行除颤,以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心脏骤停时心室颤动是除颤的主要适应症,此时使用除颤仪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心室颤动时对于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也应尽早使用除颤仪进行除颤,以恢复有效的心率。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时
识别出血部位压迫止血迅速准确地识别出血部位是控制出血的第一步,有助于快速采取止血措施。对于表浅伤口的出血,可以通过直接压迫出血部位来止血,同时抬高患肢以减少出血量。出血控制关键步骤止血带应用对于无法用压迫止血的严重出血,应尽快使用止血带进行止血,注意正确使用方法和时间,避免造成肢体缺血坏死。紧急手术止血对于无法控制的严重出血,应尽快进行紧急手术止血,以挽救患者生命。
05特殊场景应对
创伤患者优先处置6px6px6px快速评估伤情,确定患者优先级,确保重伤员及时得到救治。创伤患者评估与分类持续监测患者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确保其稳定。生命体征监测与维持止血、包扎、固定等紧急处理措施,防止伤势恶化。创伤急救措施010302尽快将患者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治疗。迅速转运04
中毒病例解毒原则阻断毒物吸收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