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医学讲解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01
疾病基础认知
02
病理发展过程
03
临床表现分期
04
诊断与鉴别诊断
05
防控与处置规范
06
公共卫生应对
01
疾病基础认知
病毒特性与传播途径
病毒分类
病毒在动物间的传播
传播途径
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为单股RNA病毒。
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动物咬伤、抓伤、舔舐伤口或黏膜等方式传播,也可通过宰杀、剥皮、切割等过程中被感染动物组织或脏器中的病毒传播。
动物通过互相间的撕咬、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狂犬病病毒,病毒在动物体内可长期存活,并随着动物的唾液、血液等分泌物排出体外。
感染宿主与致病机制
感染宿主范围
狂犬病病毒可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包括犬、猫、野生或流浪的哺乳类肉食动物,如狼、狐狸、獾、蝙蝠等。
致病机制
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
狂犬病病毒进入人体后,沿着神经末梢向中枢神经系统扩散,并在神经细胞内大量复制,导致神经细胞受损和功能障碍,进而引起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症状。
狂犬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2-3个月,但也可能长达数年甚至十年以上。
1
2
3
狂犬病是全球广泛分布的传染病,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其中印度、中国、尼日利亚等国家狂犬病疫情较为严重。
全球流行病学特征
全球分布情况
狂犬病发病具有季节性,夏季和秋季是狂犬病发病的高峰期,这与动物的活动和人们的户外活动增加有关。此外,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接触动物的机会更多有关。
发病特点
全球范围内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狂犬病疫苗接种计划,有效地降低了狂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然而,在一些偏远地区或经济不发达的国家,疫苗接种覆盖率仍然较低,狂犬病疫情仍然存在较大的风险。
疫苗接种情况
02
病理发展过程
病毒进入伤口
狂犬病毒通过动物咬伤、抓伤、舔舐伤口或黏膜等途径进入人体。
病毒在局部复制
病毒在伤口附近的肌肉组织中复制,并沿着神经末梢向中枢神经系统扩散。
病毒进入神经系统
病毒进入脊髓并上行至大脑,导致病毒在神经系统中大量繁殖。
病毒向各器官扩散
病毒从大脑扩散至全身各器官,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
病毒入侵神经系统路径
病理生理学变化阶段
病理生理学变化阶段
潜伏期
兴奋期
前驱期
麻痹期
狂犬病毒在人体内潜伏,一般不表现出任何症状,持续时间可长可短,通常为2-3个月。
患者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等症状,持续2-10天。
患者出现典型的狂犬病症状,如恐水、怕风、咽肌痉挛等,持续1-3天。
患者逐渐进入昏迷状态,出现全身瘫痪、呼吸和循环衰竭等症状,最终死亡。
狂犬病毒主要侵犯神经系统,导致神经元变性、坏死和胶质细胞增生,引起脑炎、脑膜炎等症状。
病毒在唾液腺和舌部大量繁殖,导致唾液分泌增多,出现流涎、吐白沫等症状。
病毒可侵入心肌细胞,引起心肌炎、心包炎等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和循环衰竭。
病毒可损伤肾上腺皮质和髓质,导致肾上腺功能衰竭,出现低血压、低血糖等症状。
典型靶器官损伤表现
神经系统
唾液腺和舌部
心脏
肾上腺
03
临床表现分期
潜伏期与非特异症状
01
潜伏期长短不一
狂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最短可仅为数天,长则可达数年,但通常为2-3个月。
02
非特异性症状
在潜伏期内,感染者可能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低热、头痛、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等,这些症状往往被忽视。
前驱期感染者开始出现一些特异性神经症状,如恐风、恐水、恐光、喉头紧缩感等,这些症状会逐渐加重。
早期神经症状
前驱期特异性前兆
咬伤部位或其附近可能出现麻木、疼痛、蚁走感等异常感觉,这是由于病毒在神经内繁殖所致。
伤口附近异常
急性神经期典型症状
恐水症状
进入急性神经期后,患者表现出典型的恐水症状,即看到水或听到水声会引起喉头痉挛和呼吸困难,这是狂犬病最显著的症状。
01
神经系统异常
患者还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的其他异常症状,如肌肉痉挛、抽搐、精神错乱、幻觉、瘫痪等,最终因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
02
04
诊断与鉴别诊断
实验室检测金标准
病原学检测
采集患者的唾液、脑脊液、脑组织或咬伤部位的皮肤组织等样本,通过病毒分离、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等方法检测狂犬病毒。
血清学检测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采集患者血清,检测狂犬病毒抗体,包括中和抗体和IgG抗体。
检测狂犬病毒的RNA,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1
2
3
临床诊断分级标准
临床表现
询问患者有无与狂犬病动物接触的历史,以及接触方式、时间等。
暴露程度
接触史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进行综合评估。
根据患者被咬伤的部位、伤口情况、病毒毒力等因素,评估患者的暴露程度。
与其他脑炎类疾病区分
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