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基于学习活动观的小学英语阅读问题链设计.docx
文件大小:40.35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08
总字数:约3.76千字
文档摘要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小学英语阅读问题链设计

李素玲?李丽佳

【摘要】文章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理念,论述“趣味想象—细节理解—分析推理—评价创造”完整的英语阅读问题链及其应用。小学英语阅读问题链的设计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借助读前提问,激发学生对绘本内容的趣味想象,激活学生思维;通过读中提问,引导学生在理解细节的基础上展开分析推理,深化学生思维;在读后提问环节中突出评价创造,开拓学生思维。

【关键词】学习活动观小学英语阅读问题链设计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这一教学理念,并建议教师“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组织和实施教学”。英语学习活动观倡导学生围绕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激活已知,参与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语言学习和应用活动中。据此,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设计的教学活动应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注重前后关联,促使学生实现语言能力的提升和思维层次的递进。

教学活动的设计离不开教学问题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往往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成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即问题链。在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中,问题链常常作为脚手架,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理解文本内容,发展语言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问题设计仍存在与主题教学内容关联度不高、目标导向不明确、缺乏层次性和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等问题。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理念,问题链的设计不仅要关注学生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应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由低阶向高阶发展。具体来说,课堂提问要指向明确、层次分明,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又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推理、分析、评价等高层次思维能力。本文结合《攀登英语阅读系列·分级阅读第六级》MyFathersSecret绘本阅读教学课例,以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问题链设计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在读前、读中和读后提问中引导学生在特定的主题语境中整合性地学习语言和文化知识,用英语理解和表达意义、解决真实问题,提升思维品质。

一、读前提问:激发趣味想象,激活思维

读前提问应基于语篇主题,结合学生实际引入话题,以激活学生的感知和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主,本文称之为趣味想象类提问。它的主要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在已有知识经验和即将学习的文本内容之间建立联系,发现认知差距,从而引发初步思考并形成阅读期待。为达到该目的,教师在设计读前问题链时应充分分析学生生活实际和语篇内容之间的关联,并以此为契机有计划地引入学生未知领域,形成适当的信息差,继而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例如,在绘本阅读前的导入环节,以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为切入口,自然过渡到即将学习的主题,然后根据绘本封面图片提问,引导学生预测文本内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意愿,还有助于学生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做好语言准备和心理准备。

在绘本MyFathersSecret教学中,教师在导入环节用一首经典英文歌曲Troubleisafriend进行课前预热。接着,抓住歌词中“trouble”一词,用两个问题“Doyouhaveanytroublesinyourdailylife?”和“Howdoyoudealwithtroublesinyourdailylife?”搭建起即将学习的主题与学生真实生活之间的桥梁,激活了学生对本课主题的认知。同时,教师在与学生的自由交谈中适时出示绘本封面,通过问题链(图1)逐步引导学生观察绘本封面,获取图片传递的直观信息,并预测图片中隐藏的信息。在这一环节,教师未向学生展示绘本具体情节信息,目的是想通过相互关联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激发阅读兴趣。读前问题链既激发了学生深入阅读绘本故事的兴趣,又引发了学生的初步思考和阅读期待,为学生后面的深入学习作了语言和心理上的铺垫。

二、读中提问:基于细节理解,拓展分析推理,深化思维

有了读前问题链的铺垫,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绘本,要求学生不仅穷尽文本中的事实,更要读懂文本所传递的观点。这意味着在读中环节,问题链的设计应兼顾低层次和高层次的问题,即以细节理解类的问题为基础,拓展分析推理类的问题。细节理解和分析推理相结合的问题链设计,不仅能丰富学生感知、体验、积累和运用等语言实践活动,而且能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发展思维,在思维发展中促进语言学习。

细节理解类问题指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找出信息,根据记忆回答的问题。它属于较低层次的问题,不需要学生作太多思考,目的是了解学生是否能从文本中找到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