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画版小学心理健康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目录
1.爱探索,爱发现
2.我坚持,我进步
3.想象真奇妙
4.唠叨里的爱
5.我能专注做事情
6.我的生活我做主
全册教学设计
1.爱探索,爱发现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烈的阶段,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新鲜感与探索欲。他们乐于接触新事物,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常会提出各种各样充满童趣的问题,展现出对未知的积极关注。然而,这个阶段的学生在探索行为上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探索过程中容易受外界干扰,遇到困难时也可能因缺乏耐心和方法而轻易放弃。此外,虽然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但尚未形成科学的探索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探索方法,培养其坚持探索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持续的探索热情,将强烈的好奇心转化为有价值的探索与发现行为。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
学生能够认识到探索与发现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主动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养成乐于探索、善于发现的良好习惯。
学会在探索过程中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注意自身安全,同时通过探索活动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如在户外探索时增强体质,在解决探索中遇到的问题时提升心理韧性。
认知与心理调适
理解探索与发现的内涵和意义,掌握基本的探索方法和技巧,如观察、提问、实验、思考等,提高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
在探索过程中,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调整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培养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社会适应与人际交往
在小组合作探索活动中,积极与同学交流想法、分享发现,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不同观点,提高沟通协作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能够将探索与发现的精神运用到社会生活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主动发现社会中的问题并尝试寻找解决方案,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探索与发现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探索欲望,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
系统地教授学生科学的探索方法和技巧,如如何进行细致观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设计简单实验验证猜想等,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些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克服在探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畏难情绪、浮躁心理和半途而废的行为,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
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探索方法和理念,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个领域,形成自主探索、主动发现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自然界奇妙现象、科学小发明、生活中的有趣发现等相关的图片、视频、动画;以及探索方法的讲解图表、思维导图等。
准备实验材料,如放大镜、手电筒、磁铁、不同颜色的花朵、树叶、纸张、水杯、食盐、白糖等,用于课堂探索实验活动。
准备“探索任务卡”“发现记录卡”、彩色笔、便利贴、小奖品(如“探索小达人”贴纸、创意小书签)。
布置教室,在黑板上绘制充满探索元素的主题图案,如神秘的森林、浩瀚的宇宙等,张贴鼓励探索发现的标语,营造充满趣味和探索氛围的课堂环境。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开启探索之门
教师播放一段充满神秘色彩的音乐,同时展示一段精彩的视频:视频中呈现了夜晚的森林里,萤火虫闪烁发光,小松鼠在树枝间跳跃寻找食物;实验室里,科学家通过显微镜观察微观世界的奇妙景象;生活中,小朋友偶然发现蚂蚁搬家的有趣过程。
老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画面是不是特别神奇又有趣?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到处都藏着无数的秘密和惊喜,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今天,老师就邀请大家一起踏上‘爱探索,爱发现’的奇妙之旅!”
展示几幅充满悬念的图片,如形状奇特的石头、表面布满花纹的树叶、颜色绚丽却不知名的昆虫等,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自己看到这些图片后的疑问和想法。
老师:“大家仔细看看这些图片,看到这些奇怪又有趣的东西,你们的小脑袋里是不是冒出了很多小问号?都有哪些疑问,快和老师、同学们分享一下!”
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提出各种问题,如“这块石头为什么是这个形状?”“树叶上的花纹是怎么来的?”等。
设计意图:通过充满神秘色彩的音乐和精彩的视频、图片,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营造浓厚的探索氛围,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提问的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为后续的探索学习做好铺垫。
课文讲解与互动:走进探索的世界
教师播放课文配套的动画视频,视频讲述了一群小朋友在校园里进行探索发现的故事:他们先是对校园里不同植物的叶子产生了兴趣,通过观察发现叶子的形状、颜色、大小各不相同;接着他们提出问题“为什么叶子会有这么多差异”,然后通过查阅书籍、请教老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