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灌注技术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1.适应证:用于病情严重、心内畸形复杂、侧支循环丰富、心内手术时有大量回血者,如紫绀型先心矫治术、大的动脉导管未闭直视缝合术、部分大血管手术等。目的是减少心内回血,减少血液有形成分的破坏,防止气栓的发生,同时避免重要脏器的缺血。2.方法:体外循环中鼻咽温降至20℃,肛温降至25℃,为使体表和内脏降温均匀,麻醉诱导后可用边温毯进行体表降温。(心内操作即将结束时开始复温,复温至鼻咽温32℃停止,使心脏易于复跳,复跳后复温至35~37℃左右。)中度或中深度血液稀释,HCT维持在21%左右,心脏复苏阶段采用加库血、滤水、利尿等方法,将HCT提高到24~30%。心肌保护方法同上。深低温停循环体外循环:1.适应证:用于婴幼儿心脏直视手术,使术中心内无血无插管,便于手术操作,缩短体外循环时间。用于成人部分大血管手术和少数操作非常困难的手术,可以保证无血的手术视野。2.方法:麻醉诱导后尽早头部放置冰袋,为使体表和内脏降温均匀,全身变温毯体表降温。体外循环中鼻咽温降至15℃,肛温降至20℃左右。体外循环灌注技术停止循环时,先停止主动脉灌注,术者挤压患者腹部,静脉放血至储血罐内,阻断腔静脉,进行心内手术;恢复循环时,先开放升主动脉,缓慢灌注血流,再开放静脉引流,逐渐提高灌注流量。中深度血液稀释,HCT维持在18~21%,心脏复苏阶段采用加库血、滤水、利尿等方法,将HCT提高到24~30%。心肌保护方法同上。血液稀释:大量补性液体进入血管内,等种原因使组织间液体转移进入血管内,使血管容量升高,而HCT及血红蛋白(HB)浓度降低。血液稀释程度分级:轻度:HCT30%中度:HCT20%-29%中重度:HCT15%-19%重度:HCT10%-14%极重:HCT10%血液稀释体外循环预充预充:预先用一定量的液体将循环管道充预充排气:是将管道中的气体排出预充液的种类:晶体液:乳酸林格、勃脉力A、碳酸氢钠、钾、钠镁等离子成份胶体液:代血浆(贺斯)、血定安、新鲜新冷冻血浆、白蛋白预充和血液稀释
计算公式:
预计HCT=(术前HCT*血容量+库血HCT*预充库血量)/(血容量+预充总量)
预充总量=晶体预充总量+胶体预充量+库血量
血液稀释的原则:转流过程中,血液HCT维持在25%左右,另外转流早期可稍低,复温后通过利尿、超流等措施,将HCT提高到25%。婴幼儿及重症老年患者提高到27%血液稀释应用于体外循环的优点:1、减少血制品用量。2、血液稀释减少体外循环对细胞的破坏。3、全血粘滞度降低,血流速度加快,有利于微循环的灌注,保护重要脏器。血凝凝固性降低、凝血功能障碍。血动力学粘滞度降低,外周阻力下降,血流加快,回心血量增加。心脏血液稀释后,心排量和冠状动脉血流增加,同时心肌做功和耗氧增加。脑血液稀释后,由于血液粘滞度降低,和心排量增加,脑灌注量增加,但要注意适当的血液稀释度,过度会造成缺血性缺氧。肾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肾小管重吸收相对减少。肺血液稀释后部分液体进入肺组织。特别是大量应用晶体液进行血液稀释,可导致肺水肿。血液稀释对机体的影响体外循环中监测及调节生理指标的监测动脉压:成人标准应维持在50~80mmHg,婴幼儿维持在30~70mmHg中心静脉压(CVP):静脉引流通畅时应为零或负值。左房压(LAP):正常值为5~15mmHg,体外循环中最高不宜大于10mmHg。重症者除外。心电图(ECG):复跳后心率在80~100次/分最为理想。尿量及性状:一般要求转流中尿量大于1ml/kg.h-1,血红蛋白尿的程度可尿色来鉴别。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内蒙古林业总医院麻醉科体外循环学习目标决定和组装体外循环管路2体外循环的基本监测及意义1体外循环病理生理学及对机体的影响3体外循环定义:是指用一种特殊的装置暂时替代人的心脏和
肺脏工作,进行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的技术。这一装
置分别称为人工心和人工肺,也统称为人工心肺、人
工心肺装置或体外循环装置
体外循环发展史?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心脏直视手术被认为是外科手术的禁区。二十世纪初,开始体外循环的研究。动物实验证实体外循环的可行性。1953年5月6日,JohnHGi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