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改革:齐桓公和管仲是怎样增强国力的?
欢迎来到《刘勃的国学课》。
上回说到,《左传》记载,管仲在鲁庄公九年辅佐了齐桓公,下
面要到庄公三十二年,管仲才再次出现。中间有二十多年,
《左传》一个字没提管仲,而这二十多年,显然正是管仲改革的
关键时期。
《左传》不愿意谈齐桓公、管仲的改革,也好理解,《左传》是
站在鲁国的立场上叙事的,本来就看齐国很不爽,齐桓公上位,
这事又完全违背鲁国的意愿。我拿你没辙,我不提你还不行吗?
《左传》之外,关于管仲怎么辅佐齐桓公搞变法的记录,有没有?
那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难辨的史料
管仲这人,出身不太高,大概就是一般的士阶层,但是却成就了
非凡的事业。这种情况,在之前的西周时代,是几乎不可想象的;
在春秋时代,属于凤毛麟角;但到了后来的战国时代,则有非常
多这样的故事发生,甚至于可以说,逆袭的人生,构成了战国时
代最显著的景观。从这个角度说,管仲的命运,预示着今后历史
同步日更微foufoushu
的发展方向,他是开先河、领风骚的人物。
所以,后来的人往往把管仲当偶像,或者借着瞧不起管仲,显得
自己高明,结果就是,大家都喜欢拿管仲说事儿。像《国语·
齐语》对齐国的其他历史全部省略,关注焦点全在齐桓公和管仲
身上;从孔子开始,先秦诸子都有关于管仲的议论;另外当然还
有八十六篇《管子》,这还是西汉末学者删除、淘汰的结果,原
来据说有五百多篇。
问题也来了,就是这些资料的可靠性存疑。像《管子》是战国乃
至西汉的齐地学者的作品集,其中的内容五花八门;即使《国
语·齐语》,现在学者详加考证之后,也认为应该谨慎对待。民
国时的史学大家张荫麟先生概括说:“管仲竟成了政治改革的传
说的箭垛,许多政治的理论,和一切富国强兵的善策、奇策、谬
策,都堆在他名下。”
这么一来,管仲脸上油彩太厚,他的本来面目,就反而模糊不清
了。
对内改革
当然,上述资料固然不可全信,也不至于完全不可信,大致可以
判断:管仲辅佐齐桓公内政改革的思路,就是在和大贵族集团保
同步日更微foufoushu
持和谐的前提下,加强对齐国国民和重要战略物资的管控,提高
汲取效率。
我们先看他如何管人。
最著名的话就是《国语·齐语》里的八个字:“定民之居,成民
之事。”就是说人分士、农、工、商,不要让他们混杂居住。混
杂居住会使他们相互干扰,工作不安心。
应该这么办:士人的住处安排在清静的地方;工匠的住处安排在
官府;商人的住处安排在市场;农民的住处安排在田野。每个职
业,在自己的居住环境里,只交流本行业的事情,业务水准会越
来越高。(所谓“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见异思迁这个
成语就源于这里。)
并且,各行业身份都是世代不变的:士人的孩子仍是士人,农民
的孩子仍是农民。
这样把人口都固定住,就可以进行精密的户口统计。和平时期能
够有多少人服徭役,战争状态下有多少兵员,就都清清楚楚。
我们再看他如何管物。
同步日更微foufoushu
当时必须管起来的重要的战略物资,一个是盐,一个是纺织品。
盐是人体所必须,民间说,油是精神,盐是气力。值得注意的是,
春秋以前,齐国并不是重要的产盐区。今天,不管是天然的盐还
是人造的盐,统称叫盐。古代,天然的盐叫卤,人造的盐才叫盐。
看繁体的盐(鹽),还很明显:就是人对在器皿里的卤进行加工
的样子。
当时天然盐主要产在西方,最重要的天然盐生产基地,是在山西
解县。春秋时代,齐国开始流行煮海为盐,这是人工制造盐有了
重大技术突破,打破了西边的垄断,成了齐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
要的发动机。
《管子》里讲到,管仲建议齐桓公,对食盐采取统购统销的政策。
一种物资,既是刚需,又被垄断,那大家都知道,就意味生产成
本可以销售价格脱钩,卖多少钱,人都得买。这样,民众买盐,
实际上就是在交一种间接税;而齐国的盐出口,收益也就可以都
归国家所有。
《管子》是这么写的,后世的历代王朝,也多半是这么干的,但
春秋时代的齐国究竟能做到什么程度,反而倒不好说。但反正,
同步日更微foufoushu
思路在这里了。
还有,齐国纺织业特别发达。前面说过,齐国女性地位比较高,
就和繁荣的纺织业有关,因为这个行业女人是占优势的。《管子
·问篇》讲,齐国要统计“处女操工事者几何?”有多少可以从
事纺织业的处女,还特别强调是处女,看来也是连女性嫁人了会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