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造基本原理与应用
演讲人:
日期:
CATALOGUE
目录
02
主体结构体系解析
01
建筑构造基础概念
03
材料与技术应用
04
构造设计方法论
05
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06
建筑维护与改造技术
01
PART
建筑构造基础概念
构造定义
建筑构造是研究建筑物的构造方法、构造组成及构配件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构造定义与分类标准
01
构造组成要素
包括结构、围护、设备、装修等部分,每部分都有相应的功能和作用。
02
构造分类标准
按照材料、结构形式、施工方法等进行分类,如木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
03
构造标准
为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功能性和经济性,制定了一系列构造标准和规范。
04
建筑发展历史脉络
古代建筑
古埃及、古希腊、罗马等文明古国的建筑,主要采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结构形式以梁柱、拱券为主。
01
02
03
04
中世纪建筑
以欧洲教堂为代表,采用尖顶、厚墙、小窗等特点,结构形式逐渐过渡到哥特式。
近现代建筑
工业革命后,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建筑形式趋于多样化,出现了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新型结构形式。
当代建筑
注重环保、节能、智能化等理念,建筑形式更加多样,如绿色建筑、智能建筑等。
结构构造与功能
设备构造与功能
围护构造与功能
装修构造与功能
建筑物的结构构造决定了其承载能力、稳定性等性能,同时也会影响建筑物的外观和使用功能。
建筑设备包括给排水、供暖、通风、电气等系统,其构造与功能密不可分,必须满足建筑物的使用需求和节能环保要求。
围护构造主要起到保温、隔热、防水、防潮等作用,其材料和构造形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保温性能和舒适度。
装修构造不仅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和舒适度,还需满足防火、防潮、防腐等要求,其材料和构造形式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耐久性。
构造与功能对应关系
02
PART
主体结构体系解析
承重与抗震
框架结构的承重骨架由梁、柱组成,需合理设计梁柱截面尺寸和连接方式,确保结构承重和抗震性能。
空间灵活性
框架结构易于实现大空间,但需注意柱网布置和跨度限制,以满足功能需求。
侧向稳定性
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易发生侧向变形,需通过剪力墙、支撑等结构措施加强侧向稳定性。
框架结构设计要点
利用高强材料悬索受力,跨度大、自重轻,但需考虑索的振动和稳定性。
悬索结构
通过三角形桁架单元组合,实现大跨度且受力合理,但节点构造较为复杂。
桁架结构
利用拱的推力传递原理,适用于大跨度且需承受垂直荷载的场景,但拱脚推力需妥善处理。
拱形结构
大跨度结构实现方式
01
02
03
组合结构协同原理
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组合
预制构件与现浇混凝土结合
发挥钢材轻质、高强和混凝土抗压性能好的优点,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结构整体性能。
剪力墙与框架协同
剪力墙承担大部分水平荷载,框架承担竖向荷载和少量水平荷载,共同抵抗外部作用。
通过预制构件的工厂化生产和现场组装,提高施工效率,同时保证结构整体性和耐久性。
03
PART
材料与技术应用
木材
石材
砖瓦
玻璃
高强度、易加工、抗震性能较好,但易燃、易腐朽、受虫害。
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防火,但自重大、加工困难、开采对环境破坏大。
抗压、耐火、易加工,但自重较大、热导率高、抗震性能较差。
透光性好、美观、易加工,但隔热性差、易碎、能耗高。
传统建材性能分析
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腐蚀,但价格昂贵、加工困难。
碳纤维
高硬度、耐磨、耐腐蚀、防火,但易碎、韧性差。
陶瓷板
01
02
03
04
强度高、重量轻、耐腐蚀性好,但价格较高、易折断。
玻璃纤维
轻质、高强度、耐腐蚀、易加工,但价格较高、不耐高温。
聚合物混凝土
新型复合材料特性
焊接节点
连接强度高、构造简单、施工方便,但易产生焊接残余应力、易开裂。
螺栓连接节点
连接可靠、施工方便、可拆卸,但易产生应力集中、易松动。
铆接节点
连接牢固、不易松动、耐腐蚀,但施工复杂、成本高。
胶连接节点
连接强度高、施工方便、不易产生应力集中,但耐久性差、易老化。
01
02
04
03
节点构造技术标准
04
PART
构造设计方法论
根据建筑物的功能、高度、跨度等需求,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如框架、剪力墙、筒体等。
结构体系选择
合理布置承重构件,确保荷载传递路径明确、连续,避免出现应力集中现象。
承重构件布置
对建筑物承受的各种荷载进行准确计算,并进行验算,确保结构安全可靠。
荷载计算与验算
荷载传递路径规划
01
02
03
地震力传递路径
通过合理布局和构造措施,确保地震力能够顺畅传递至基础,减轻结构破坏。
结构整体性
加强结构的整体连接和整体性,提高抗震性能,避免构件失效导致整个结构倒塌。
耗能减震
采取隔震、耗能减震等技术措施,消耗地震能量,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