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德育课程如何建设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深圳市福田区莲花小学以莲花山公园自然与人文资源为主要课程资源,开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德育活动课程——莲花山课程群,让天地成为学生的课堂,使自然变成最生动的教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德育课程自然教育综合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深圳市福田区莲花小学以莲花山公园自然与人文资源为主要课程资源,开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德育活动课程——莲花山课程群,让天地成为学生的课堂,使自然变成最生动的教材,让学生在行走中历练,在活动中学习。学校以社会、大自然为教材,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爱护自然;以学科整合为途径,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的整体发展。
一、理论依据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内在的有机组成要素。人类唯有恪守自然运行法则,对自然资源索用有道、有节,方可构建和谐统一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意蕴精深博大,强调人类源于自然并依赖自然。所谓“源于自然”,即指人乃自然之产物,是无法从自然界中剥离出来的。“依赖自然”就是指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倚重大自然的有力支撑,因为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依托的场域空间和物质载体。
可见,自然与人类活动是相互优化、相互转化的关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现实动因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如何优化生态德育实践,如何构建与实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德育课程,是德育工作中刻不容缓的研究命题。
三、概念界定
(一)生态德育
生态德育是一种德育观念,其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树立一种崭新的生存发展观和自然观并能够自觉地调整对自然的盲目行为,培养受教育者爱护自然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从而帮助人类更好地享用自然、实现人类的长远利益。
(二)莲花山课程
莲花山课程是深圳市福田区莲花小学基于莲花山公园及周边资源,以莲花山公园自然与人文资源为主要课程资源,自主研发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色德育课程群。该课程以项目式学习的形式展开,以真实情景的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工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合作等综合素养。
莲花山课程开发的课程内容涵盖了植物、动物、社会科学、历史等,现已开发“我是一枝莲”“植物大世界”“蚂蚁总动员”“昆虫与饲养”“制作指示设施”“制作与放飞风筝”“制作净水器”“设计园林”“学做小领袖”“改革开放”“探秘雕塑”等11个主题课程。各年级课程主题安排如图1所示:
四、如何建设
学校自2017年研究开发的德育课程——莲花山课程,历经六年的实践研究,构建了课程内容体系,形成了课程实施范式,总结了课程实践理论。现以莲花山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德育课程。
(一)合理确定目标
莲花山课程惠及全校每个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自然关系和生态情境,使学生在课程中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生态德性,加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调节和优化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自觉性,从而进入新的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境界。
1.以社会、大自然为教材,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爱护自然
學校内外都是德育活动课程的主要场所。课程注重开发社会、环境的教育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周围的环境,关注学校、社区、社会。这是生态德育课程的一大特色。莲花山课程突破了传统“课”的概念,变“固定课堂”为“移动课堂”。该课程覆盖周边优质公共资源,学生每学期都有2~3次机会集体外出,亲近自然。
2.以学科整合为抓手,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的整体发展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和点拨,让学生从散乱的、隐藏的、零碎的资源中获得有效的信息,并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开展跨学科德育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构建课程体系
1.组建研究团队,设计开发课程
课程建设初期,学校因地制宜,提出了“莲花山课程”的概念,立足莲花山已有的资源,根据学生的兴趣、年龄特点、学科跨界融合等因素,精心设计课程大纲,成立了课程工作室,覆盖各个学科;有效落实规划与方案的每个实施环节,切实抓好每次研究活动;根据各个学科的课标梳理并整理了各年级项目课程的目标、内容,建设教学资源库。
2.狠抓理论学习,建设课程资源
课程工作室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