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抓住时机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自我发展.docx
文件大小:41.39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09
总字数:约3.99千字
文档摘要

抓住时机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自我发展

【摘要】文章从青蛙爬台阶的故事,探讨促进小学生自我学习数学获得成长的意义及其带来的教学启示。教师在教学中要激活学生已有的积极经验,促进儿童自我“习得”,认清教学的“最近发展区”,重视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自我完善。

【关键词】自我学习生活经验自我习得

雨后,通往学生食堂的一个台阶边出现了一只青蛙,不知是谁出于好玩,将这只青蛙放到了台阶上。青蛙想离开这个地方,两只前爪扒住台阶想爬上一级台阶。可是,台阶有点高,青蛙两只后爪用力伸直,费了好大的劲,还是爬不上去。于是青蛙在台阶上爬来爬去,来回都碰到了墙壁,赶紧再折回头爬。这样来回爬了好一会儿后,青蛙开始贴着一侧的墙壁,奋力往上爬。可是墙壁太滑,它还是没有爬上去。就这样尝试了好久,青蛙还是没能爬上台阶。有人说,看来它只有往下跳才行了,不然会不会晒死在这里呀!还有人说,其实它可以跳上台阶的。突然,青蛙像听懂了人话似的,突然用力往上一跳,在大家的惊呼声中,它真的跳上了一级台阶。它想继续往上,又开始了刚才的向上爬行尝试,还是不行,于是又跳,又成功了。后来,我们发现青蛙不再尝试向上爬行了,直接一级一级往上跳,速度越来越快,很快就离开了大家的视野……

这个偶然看到的青蛙跳台阶故事,实际上可以作为动物学习的经典案例。它引发了笔者关于学生学习的几点思考:

1.激活积极经验

青蛙来回尝试往台阶上爬没有成功,又沿着一侧光滑的墙壁爬了几次,也没有成功,有了失败的经验后,它不再尝试,最终改为跳台阶。虽然这是失败的经验,但这种经验,成为后续积累成功经验的先导和基础。学生的学习是以已有经验为基础的,而已有的经验中既有积极的经验,也有消极的经验。教师教学中既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经验的负迁移,也要注意更多地激发并盘活学生既往的积极经验。

例如“千米”的教学,其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千米”的概念,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有关“千米”的生活经验,但还不够充分,不够集中。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应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丰富生活经验,激活已有经验。课前,需要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活动,如借助手机相关软件,走一走,感知从家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从家到学校是大于,还是小于1千米,走1千米用了多长时间等,让学生初步感受1千米的长度,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个性化地积累有关1千米的具体经验。课中,引导学生开展交流活动,交流课前积累的关于1千米的经验。但这种经验是个性化的,对于每个学生个体而言是有益的,但其他学生并不能与其产生共鸣。因此,课上继续开展共性化的分享活动,带着全体学生到学校操场,开展从10米到100米再到1千米的走路活动,让学生多视角地积累1千米的长度经验。课后,拓展延伸认知活动,如从1千米扩展到几千米,或同样是1千米,学生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花费多长时间,加深和丰富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知。

2.促进自我习得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我习得的过程。如同青蛙在不断碰壁后不再尝试向上爬行,而是改变了策略,用“跳”的方式,这是青蛙的“自我习得”。学生在学习中也是这样,有的时候教师需要让学生先碰碰壁,使其形成与正确认知相对立的错误认知,而不是提前搭建缩短认知差距的铺垫台阶。因为,有时认知过程过于平直,学生反而没有比较、印象不深。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出示例题:大雁塔高64米,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小雁塔高多少米?学生尝试解答,大部分学生采用的是算术方法,将算式错列成:64÷2-22或者64÷2+22。也有少数学生用的是方程解答。教师通过当堂举手的方法进行统计,让学生看到,用算术方法解答的人,正确率很低,而用方程解答的人几乎都做对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通过引导发现:用方程解答的学生,顺着题意很容易找到数量关系,即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然后设小雁塔的高度为x米,根据数量关系直接列出了方程,就很容易解答。而用算术方法解答的学生,由于对数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清楚,导致解题思路的错误。即使以算术方法正确解答的学生,解题时也要将基本数量关系式变形为:(大雁塔高度+22)÷2=小雁塔高度。而在进行数量关系变形的过程中,思路不清晰就很容易出错。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用方程解答是顺着题目的意思找数量关系,题目怎么说,就怎么写关系式,列出方程,因而是“顺思路”解答。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先“碰壁”的过程,就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方程解答的优势,因而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方程解答方法。如果教师出示例题后,直接告诉学生因为方程解答“顺着思路”比较好,所以要求大家用方程解答,学生是没有这样的深刻体会的。“碰壁”后学生往往会主动选择以方程解答的思路,就像青蛙反复想从侧壁爬上台阶,发现努力多归于失败,就会主动放弃“从侧面爬”的动作,改为选择“跳台阶”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