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课件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pptx
文件大小:6.58 MB
总页数:23 页
更新时间:2025-06-09
总字数:约2.31千字
文档摘要

因恨而叹为国生忧

——品读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学习目标

一、在诵读基础上品味语言,分析内容,赏析本词描绘的金陵秋日壮美开阔的景象;

二、在比较拓展基础上理解作者对朝代更迭、世事变迁的感慨,传承和弘扬古人反思历史、忧国忧民意识。;

一、预习检测

●①常识

《桂枝香·金陵怀古》是一首词,这首词作者于时写的。王安石,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金陵即现在的,是古都。

怀古/登高怀古罢相退居金陵北南京六朝

②生字词

澄江(chéng)如簇(ì去棹(zhào

斜矗(chù)鹭起(谩嗟()jiē;;

二、朗读全词(二)概括内容,寻找词眼,

1.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各写了什么?

2.如果全词作者情感的落脚点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用哪个字?

上阕:登临所见的金陵景象。

下阕:由所见引发的感慨。

叹;

词句;

故国晚秋;

千里澄江;

残阳里归帆去棹;

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者运用比喻、动静结合、远近结合、对比等手

法,选取了长江、翠峰、船只、残阳、酒旗、彩舟、星河、白鹭等意象,描绘了金陵壮美的江山图画,暗示了古都繁华中走向萧瑟苍凉的趋势,表达了自身对金陵景象的热爱赞美之情,同时流露出作者对北宋对江山的长治久安心存隐忧之情。为下阕抒情做了铺垫。;

四、品读下阕,感悟情感

思考:王安石在看到金陵秋景之后

追忆了哪些往事?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词句;

作者因何而叹?是什么原因造

成了悲恨相续的历史?;

小结

下阕运用典故,生动形象地回顾了六朝统治者因竞逐豪奢而导致相继败亡的历史,由此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对宋朝君臣不思

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对北宋王朝的

前途的担忧之情。;

五、拓展延伸激发思辨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念奴

娇·赤壁

怀古》;

通过这三首词的比较,不难发现这三首宋词都是怀古词,都具有豪放的风格都借江山胜景、历史遗迹表达了对历史人事的独到的见解。但是,鉴于时代、地位身份、个人际遇、个人所抱的思想等方面的不同,抒发的情感就有明显的区别:作为文人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身陷囹圄深感人生的荒诞和世事的无常,更多的是抒发自己的人

生感慨:流年似水,人生如梦,壮志未酬。然而深受儒释道思想影响的苏轼遇事达观洒脱,风格也就雄放超逸。;

遍,无人会登临意”此生此世,辛弃疾只能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和愤懑,词风悲壮苍凉、沉郁顿挫。而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的眼见格局谋略显然不同于苏辛,苏辛关注的更多倾向个人的建功立业,两度拜相又两度罢相的王安石他的功业已经名垂青史,只是触目皆是习于苟且的民众和多以不恤

国事、同俗自媚于众的士大夫,加上内忧外患的国

淹影响的王安石怎能忘怀他深爱的国家和人民?忧国忧民之情油然而生,忧心如焚,何以解忧?唯有

法图强。所以此词笔力清适,境界超迈,格调骨肃风;

六阅读延伸,传承爱国之情

忧国忧民作为一种爱国情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

上永放光芒。翻开史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屈原、杜甫、范仲淹、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文天祥、

林则徐、谭嗣同、毛泽东等一大批爱国人物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些人有的用诗文诠释着爱国,唱出了时代的强音;有的用行动践行爱国,留下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凭谁问,和平年代不用忧国忧民?作为当代青

年人,在读完这首词后,说一说自己该用什么样

的方式爱自己的国家?;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

话、跟党走,胸怀忧国

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

七课后检测,巩固所学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诗人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来借古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