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本诗创作背景。2.反复诵诗歌,梳理诗歌内容。3.分析以乐景衬哀情、用典等手法的运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4.体悟作者看似闲散无聊举动下的壮志难酬以及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
知人论世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生于北宋灭亡之际,成长在偏安的南宋。家庭的流离、国家的不幸、民族的不幸,使他从小就有深沉的家国情怀以及收复失地的强烈意志。因此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
写作背景《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淳熙十三年春。当时,陆游已六十二岁高龄,虽赋闲山阴五载,后被起用代理严州(现浙江建德)知府,但孝宗皇帝未予重视,仅劝其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令一心抗金、收复失土的陆游深感失望,对南宋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有了更深刻认识。
解题临安春雨初霁“临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春雨”:点名时间和节气。“霁”: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引导探究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思考: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①运用比喻和反问。诗人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不但不提授职一事,反而说谁让自己到京城里来做客呢!(这也是讽喻的笔法。)②直抒胸臆。谁令表明他不得已而来京,表达了作者对官场污浊的厌弃和客居京城的无奈伤感。
引导探究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思考:历来评此诗的人都认为颔联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仅仅在于刻画春光吗?说出理由。①一夜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深巷”:达官贵人多居深巷,忘却亡国之危。②以乐景衬哀情、虚实结合。杏花、春雨构成明媚的春光图景,反衬了诗旅居京城时的郁闷惆怅、壮志难酬的感伤和无奈。
引导探究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思考:颔联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深意?小楼独自登楼,客居他乡,羁旅之愁,是忧伤惆怅的代名词。春雨绵绵春雨,如愁人思绪。深巷幽深狭窄,与愁苦之深相呼应。杏花点染临安城太平盛世气象,全然忘记亡国的危险。
引导探究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思考:颈联运用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①用典:暗用了张芝的典故。张芝擅长草书,但平时多写楷书。人问其故,答曰: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陆游借以表明自己客居京华,闲极无聊,以草书消遣。②细节描写:闲作草、戏分茶这两个细节含蓄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有志难伸,闲极无聊只能蹉跎岁月的无奈。
补充拓展茶百戏/分茶:始于北宋初年,陶谷在《荈茗录》中说到一种叫“茶百戏”的游艺。“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此时盏面上的汤纹水脉会幻出种种图样,若出水云雾,状花鸟鱼虫,似一幅幅水墨图画,故也有“水丹青”之称。
补充拓展茶百戏又称水丹青、分茶,典籍出自宋代陶谷《舜茗录》:“茶百戏……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茶百戏最大的特点就是用茶和水为原料通过注汤和茶勺搅动等物理方法,就能使茶汤表面幻变出图案。
引导探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思考:尾联用了什么手法?一位想要挥师北上的爱国之士,此刻为什么想要归乡?手法:用典。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运用素衣化缁典故,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人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诗人反用其意,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诗人之愿。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自嘲不如回乡躬耕。表达诗人对朝廷偏安一隅、自己志不能伸的不满。以典明志
诗歌小结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首联:直抒胸臆厌弃浊世,悔来京华颔联:借景抒情辗转难眠,落寞惆怅。颈联:细节描写草书分茶,闲极无聊。尾联:以典明志远离污浊,及早回家
诗歌主旨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客居京华、羁旅风霜的苦闷和惆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壮志难酬的落寞和悲愤。
课后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临安春雨初霁》中,两句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更在于使前后诗意浑然一体。(2)《临安春雨初霁》中,两句采用一个独具匠心的比喻,感叹人世情味淡薄,同时诗人自问为什么过客居寂寞无聊的生活。(3)《临安春雨初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