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
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以上苏轼语)
读司马迁《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后人续);陈情表
李密;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2、学习和运用作者陈情的构思艺术以及形象精练的语言艺术。
3、品味文章蕴含的真切情感,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真挚情感。
4、理解作者陈情中的苦情之源,理解“忠”“孝”的含义,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陈情表;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魏晋南北朝又统称“表”。;根据课文题目和课文内容,思考以下问题:;谁在陈情?;向谁陈情?;为何陈情?;李密是亡国之臣,若不去应征,必会被认为怀念蜀国,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对晋不满,招来杀身之祸;若应征,又有96岁高龄的祖母卧病在床,无人照料。李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祖母对他恩重如山,若舍弃相依为命的祖母是万万做不到的。这使李密处于两难境地。于是李密写了此表,陈述这种实情。《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这个特殊人物,所写的又是他最为敏感的问题,弄不好不仅不能达成所愿,还会招来意想不到的灾祸。;陈什么情?;如何陈情?;如何陈情?;第一段;古人讳言“死”;鳏寡孤独,guānguǎgūdú,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1、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作者又遭受了那些不幸?;2、第1段中哪些语句能体现李密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感?;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知识补充:;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1.授官:任、授、除、拜、征、封、赐、赏、辟……
2.升官:升、超迁、迁除、迁进、拔、擢、陟、加、晋
3.兼任:兼、领、判、摄、行、署、权(代理、暂代)
4.调官:转、调、迁、徙、改、出、入
5.辞官:告老、告归、解官、乞骸骨、请老、乞身、致仕、移病、悬车
6.罢官:罢、黜、夺、免、“绌”通“黜”
7.降官:贬、谪、放、窜、左迁、左除、左降、左转
;1、本段接连使用时间词“逮”“前”“后”“寻”,对应的征召“察”“举”“拜”“除”“当”以及递增官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有什么用意?;2、“切”“峻”“责”“慢”等一系列词语又有什么表达效果?;诉矛盾之心,表感激之情,再博同情;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1.第3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上,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2.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几句有何深意?;第四段;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陈什么情?;晋武帝看了此表,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为什么此表能打动晋武帝?;陈情成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