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课标解读:;考情考向:;复习备考:;考点一:辽、西夏、金的统治;考点一:辽、西夏、金的统治;学思之窗: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余靖《武溪集》卷17《契丹官仪》;考点一:辽、西夏、金的统治;考点一:辽、西夏、金的统治;材料金以兵立国,猛安、谋克最为根本。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然猛安、谋克,皆由世袭,滋生蕃息。军费钱绢,供给最烦。后移屯中原,刷括民田入宫以给之,人三十亩,自不耕种,奴蓄汉人为之佃蔚,取租而已。
——改编自邓之诚《宋辽夏金元史》;合作探究:你如何认识辽、西夏、金的管理制度。;高考真题;1.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考点二: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考点二: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考点二: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材料元代的行省制度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行省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行省事务处理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在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领域;不同点;(五)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选择性必修1;材料大蒙古国的草原本位政策,决定了蒙古大汗对汉地只采取间接统治,重搜刮而轻治理,造成汉地不治的局面。……然而忽必烈推行汉法的方针,从一开始就是不彻底的。……此后终元一代的汉化进程,虽在个别问题上还有发展,但总体来看并未越出忽必烈所画的圈子。大量阻碍社会进步的蒙古旧制,因为牵涉到贵族特权利益,都在“祖述”的幌子下得到长期保存。统治者热衷于对外扩张、对内敛财,使社会元气在尚未充分恢复的情况下不断受到新的打击。凡此种种,都使得元朝成为一个没有“盛世、享年不永的大一统王朝。
——张帆《元朝的特性——蒙元史若干问题的思考》;(1)推动了中国政治中心的北移,使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进一步分离;
(2)征服战争与和平交往,加强了边疆与中原联系,初步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3)促进了边疆的开发,推动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4)因俗而治兼顾不同民族的统治制度、政策,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5)“海内一家”的政治理念。
少数民族统治者以“中国之主”自居,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的内涵。;高考真题;1.忽必烈时期,“命设国子学,增置司业、博士、助教各一员,选随朝百官近侍蒙古、汉人子孙及俊秀者充生徒”,还下令推举优秀的儒士编修国史。元顺帝时期“遴选位望老成,长于史才”之人完成《辽史》《金史》《宋史》的编纂。这体现了(???)
A.选官渠道的拓宽
B.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C.民族矛盾的消解
D.元朝治国以德为先;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