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12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2026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pptx
文件大小:27.68 MB
总页数:52 页
更新时间:2025-06-09
总字数:约1.27万字
文档摘要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第12讲第五单元明清时期:中华文明的迟滞与危机及中国版图的奠定

内容导航课标标准考情分析梳理融汇素能提升真题研析课时精练123456

课标标准第一部分

课程标准中外历史纲要(上)选择性必修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1)了解明清时期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2)了解明清时期赋税制度的演变,知道明清时期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考情分析第二部分

考情分析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24【新课标】卷·T28·清朝农业的发展山东卷·T4·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广东卷·T6·明朝商业新发展甘肃卷·T5·明朝时期白银的货币化2023【新课标】卷·T28·明代商业的发展【甲】卷·T28·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福建卷·T5·清代农业的发展江苏卷·T7·明朝中后期的工商业发展北京卷·T4·明代商业的发展2022【乙】卷·T27·明代商业繁荣与社会生活北京卷·T4·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广东卷·T5·清代的对外贸易

考情分析高频考点:通过明清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及思想文化的新变化等,考查社会进步、文化自信等;其中农业和商业是考查的重点,主要从社会整体发展角度进行命题。素养立意:从历史解释的角度把握外来高产作物引种产生的影响;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商业资本的流动、科技发展的阻碍因素;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外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特点和影响①从农业与市场联系加深的角度认识农产品市场化。②透过社会领域的新现象,把握经济对社会风气或文化的影响。③认识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经世致用思想。命题趋向备考策略

梳理融汇第三部分落实基础知识

考点一明清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知识要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明清时期社会救济发展的表现明清时期货币的变化明清时期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经济发展农业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手工业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商业白银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出现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思考:明中后期以来,各经济领域发展概况?

一、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经济发展思考:根据材料,描述明清时期农业的新变化。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入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便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成功致富。——《中外历史纲要(上)》①高产粮食作物传入并推广②多种经营兴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③农业生产区域化

一、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经济发展思考:结合所学思考作物品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原因:①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②玉米等作物的自身优势。影响:①提高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②丰富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习惯;③推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④土地过度开发,影响生态环境;人口膨胀,导致资源危机。

一、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经济发展思考:根据材料分析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材料: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1)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开设工场)(资本主义萌芽)(2)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3)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手工业生产专业化。

一、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经济发展思考:根据材料分析商业发展的表现材料1:美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生产了3.7万吨和7.5万吨白银,两个世纪合计8.1万吨运到欧洲。在欧洲获得的白银中,大约一半(3.9万吨)又转手到亚洲,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入中国……在1800年以前的两个半世纪里,中国获得了大约6万吨白银,大概占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