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二轮复习;【学习目标】
1.传统儒学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古代科技与文艺演变及其特点;感知汉宋儒学之“新”。
2.在多元情境中能调动知识迁移运用,在辨析史料的基础上探究历史问题。(如22年高考真题开放论述题东汉“虎患与循吏”)
3.从唯物史观认识文化现象与时代变迁关系;如传统儒学之产生并非一蹴而就,其如何根植于久远历史传统?历史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感知儒学发展的阶段性?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当代价值,感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生命动力,树立文化自信,落实“五育”并举;感知中国式现代化何以行的“文化密码”;辩证看待“李约瑟难题”,树立文化自信。
【总体感知】
本专题从三个板块展开:古代传统文化演变、古代科技文艺与古代中外交流;文化自信依旧是高考考察的重要考点,多以精彩缤纷新情境之形式加以考察(如美国大网红甲亢哥中国行学少林功夫,向世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哪吒形象的“文化解码”);中外交流虽然考察频次不高,但也值得注意,要培养世界情怀。;梳理古代中华文化演变历程、特点、价值;古代文艺科技成就;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基本史实;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传承与转折;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1)特点;;特点;时期;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所反映的时代特色;类别;发明;(1)内容: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播基督神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2)作用:
①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使中国人了解了西方的宗教、科技和人文;
②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一些开明之士逐渐突破“天朝上国”的自大心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现状进行反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末清初知识界的思想和学风变革。
③局限:耶稣会作为欧洲新教的反对派,他们没有输入文艺复兴以来最具革命性的文化成就;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高潮,终因清闭关锁国政策而销声匿迹。传播范围局限于上流士大夫阶层;;课堂重难点突破;
——班固《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知识,对上表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关键能力】(2022全国乙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辨析、理解材料:
材料出处:清华大学孙正军教授《古代良吏书写的两种模式》,在文中以“动物政治学”为切入点,以“猛虎渡河”与“飞蝗出境”两种形式构建古代地方良吏形象的书写模式。两种模式的出现,得益于灾异祥瑞思想的盛行,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社会主流思想对历史书写的构建影响。
余英时指出:循吏、良吏兼负“吏师”之责,秉承儒家传统,行德政。
东汉时期,正是在儒学的熏陶下,在国史书写中,普遍采纳这两种形式来建构地方良吏之形象,目的在于激励、示范地方官员。
同时,由于历史学家书写历史时始终无法直接面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过去,即由于“史料幸存者偏差”的存在,从而使历史的书写不可避免会带有主观性和对史料的选择、想象、推测、建构。因此,对于所能接受到的史料,我们要保持审慎敬畏之心,正如傅斯年所言,我们要做的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示例】(一)
现象:史书对东汉良吏的评判标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阐述:儒家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以道德教化民众;西汉时,董仲舒提出了新儒学,汉武帝接受了其“罢黜百家建议,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之后,史书对东汉良吏的评判标准也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比如史书中的刘陵因为“修德政”,所以“逾月,虎悉出界去;法雄因为注重教化和仁政,仁及飞禽走兽,虎害稍息;刘平因为选拔方正贤良的官员,罢黜贪腐残忍的官吏,虎皆渡江而去;童恢则为官清正,执法严明,即使处置虎害,也能做到是非判然,不妄杀戮。
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皆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示例】(二)
现象:东汉地方官吏严肃地方整顿吏治,行德政消除了虎患。
阐述:《后汉书》所记载童恢等官员“人虎交流”并不能算历史的真实,但这些记载肯呢个折射了一种历史真实,即当时有官员通过整顿吏治,稳定了地方秩序,保障了民众的生产安全。《后汉书》如此记载良吏,折射了某些时代特征。汉代以来儒学成为正统,但汉儒相比先秦儒学而言呈现“经学化、神秘化”等非世俗化倾向,材料中的记载一定程度体现了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综上:《后汉书》记载虽然并非必然都是历史真实,但作为一种载体却能折射时代变迁。同时,我们要注意对史料加以甄别。;【学术拓展】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