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索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知识体系】;核心考点;时期;时间;总结:中国古代农业不断发展,但仍然局限于铁犁牛耕和小农经济的范畴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日益成为局限社会发展的因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精耕细作”指传统农耕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体系以集约的土地利用(单位面积内)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并以“三才”(天、地、人)理论为其指导思想。;【重点突破】1.生产模式——精耕细作;2.(2021·湖南)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
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
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重点突破】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在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始终占主导);时期;地主扩大地产主要途径;3.(2024·江苏南京二模·3)据现代学者研究,若以北宋历代主、客户统计数平均计算,客户约占总户数的34.5%,乡村下户(户均占有较少土地的主户)约占总户数的43.7%-59.0%,两者合计约占总户数的78.2%-93.5%。这表明,北宋()
A.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B.土地兼并较为严重
C.社会控制在不断加强D.劳作方式发生改变;2.古代经济重心的变迁——由北方到南方
;经济布局;【重点突破】3.农业地理空间的扩展(两个重心由内到边);5.唐朝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到唐朝后期,太湖流域进士及第的人数增加了。到北宋时则出现了大批出生于江西、福建、苏南等地的政治人物,并且他们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也愈来愈重要。材料表明())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B.程朱理学推动了文化发展
C.南北文化格局发生重要变动???????D.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农书;【知识小结】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6.(2022·湖南高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9分)
;考点2:经世济民——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劳作方式:;1.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劳作方式:
(2)主要成就发展历程:;时间;;1.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劳作方式:(2)主要成就发展历程:
(3)特点:;含义;【探究思考】古代手工业没有出现生产领域技术革命的原因;时期;(2)发展的趋势:;(3)商业范围的不断扩大:;【知识链接】古代的对外商业交流
①对外商业交流表现:
西汉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唐朝广州成为外贸重要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外贸。
两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元朝泉州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逐渐萎缩;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知识延伸】?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知识链接】?朝贡贸易;(4)市和城市的发展:;Ⅰ.商品经济影响下市民阶层的概况:
①市民阶层壮大: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分工加强,使得城市功能区分更加明显,市民阶层壮大。
②市民消费意识较强:茶坊、酒市、娱乐业等产业繁荣发展。“瓦子”“勾栏”等娱乐场所涌现,百戏伎艺竞演,市民集中观看。
③市民教育观:家庭教育不再局限传统儒家的四书五经,而是引导子弟相机择业,尤其是鼓励子弟从事见效显著、利润可观的商业活动。
④市民内部分化:从经济基础的角度而言,则可以分为有一定财力,有望因此而提升自己的政治、社会地位的富有市民,以及经济实力有限,只能停留在市民阶层,很难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的城市贫民。;(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2020课标Ⅱ·27·4分)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