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青县地名:历史、地理与文化的交融》.pdf
文件大小:309.09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6-09
总字数:约2.07千字
文档摘要

《青县地名:历史、地理与文化的交

融》

*青县地名考

青县,地处河北省沧州市北部,北依京津,南接沧州,素称“津南第一县”(青县人民政府)。

其地名演变贯穿千年,承载着自然环境、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的多重印记。

一、名称由来:从“长芦”到“青县”的嬗变

青县地名最早可追溯至北周大象二年(580年)设置的长芦县,因境内“长芦水”两岸芦苇丛

生得名(历史看地理)。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载:长芦,水名也。水傍多芦苇,因以为“

名。”这一名称延续至五代,成为沧州早期行政中心的代称(古城沧州)。

1108

北宋大观二年(年),黄河下游出现八百里水清奇观,宋徽宗认为此乃祥瑞,下诏改乾

“”1375

宁军为清州,取河清海晏之意(古城沧州)。至明洪武八年(年),因城南运河决

口,为“永避水患,四季长青”,改“清”为“青”,始称青县,沿用至今(行政区划)。这一更

名既体现了对自然灾害的规避,也蕴含了农耕文明对生态和谐的祈愿。

二、历史沿革:行政区划的时空叠合

青县建置史可追溯至汉代。汉高帝五年(前202年)置参户县,为境内首个县级政区,治所

在今木门店镇(今日头条)。北魏时期,因漳河改道,长芦水成为交通要道,北周设长芦县,

治所迁至今青县县城附近(历史看地理)。五代至宋,此地为边防重镇,乾宁军、永安县、乾

宁县等名称更迭频繁,凸显其军事地位(抖音百科)。

元代升为清州,辖靖海、兴济、乾宁三县,成为区域性政治中心(抖音百科)。明清以降,青

县虽降为县治,但凭借运河漕运,仍为冀中商贸枢纽。民国时期,青县直属河北省;新中国成

立后,历经划归天津专区、并入静海县等调整,1961年恢复建制,隶属沧州市至今(青县人

民政府)。

三、地理环境:水网密布下的地名密码

青县地处华北平原东部,地势低洼,南运河、子牙新河、黑龙港河纵横交错,形成九河下梢“”

的独特地貌(青县人民政府)。这种地理环境深刻影响了地名的生成:

?与水相关:如盘古沟(深三丈,东流入御河)、盘古潭(滹沱河水汇聚处)、泊渡口(滹

沱河渡口)等,反映了古代水利设施与交通节点的分布(古城沧州)。

1

?与植被相关:“长芦”“芦台军”等地名,印证了历史上芦苇遍野的生态特征(古城沧州)。

?与灾害相关:如“清改青”的典故,以及“空城”(宋代军粮城废置)、“打虎庄”(明代村落

初立时捕杀病虎)等地名,暗含水患、荒蛮的生存记忆(今日头条)。

四、文化传承:盘古文化的地名烙印

青县被誉为“盘古故里”,盘古文化渗透于地名肌理,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

?盘古遗迹群:大盘古村、小盘古村相传为大禹治水时留100人守殿、100人守墓所成;盘

古港、盘古井等传说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交织,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文

旅)。

?宗教与民俗:盘古庙(元代始建,明代扩建至黄瓦庑殿顶规格)、十王堂(由石王庙演变

而来)等地名,融合了儒释道文化元素,承载着民间信仰与祭祀传统(今日头条)。

?移民印记:明代“燕王扫北”后,大量山西移民迁入,如王福庄(王福兄弟立村)、李二姐

庄(佃户村陪嫁得名)等地名,记录了人口迁徙与姓氏宗族的形成(今日头条)。

五、乡镇地名:多元命名逻辑的微观呈现

青县乡镇地名类型丰富,折射出社会变迁的多维面相:

?姓氏宗族:曹寺(曹姓资助建寺)、曾官屯(车骑将军曾思茂屯兵)等,体现了家族势力

与地方治理的关联(今日头条)。

?军事屯垦:马厂(清军养马场)、代官屯(代文官管理土地)等,见证了明清时期的边防

体系(今日头条)。

?自然与物产:丰台堡(土台观天象祈丰收)、大鹁鸽留(高台聚鸟)等,反映了农耕社会

对自然的观察与依赖(今日头条)。

?传说与讹变:乌牛庄(老君爷拴黑牛传说)、神山庙(神沙潜流传说)等,将民间故事融

入地名叙事(今日头条)。

结语

青县地名是一部浓缩的历史地理与文化百科全书。从“长芦”的芦苇摇曳,到“清州”的河清祥

瑞,再到青县的生态祈愿,地名的演变勾勒出自然与人文的互动轨迹。盘古遗迹、运河渡“”

口、移民村落等地名,更将神话传说、军事屯垦、民俗信仰熔铸为地域文化的灵魂。这些地名

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青县人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