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教案设计
《秋天的怀念》教案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文中通过对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文章以“看花”为线索,在叙事中蕴含着浓烈的情感。在描写人物时,细腻而生动,如“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通过“悄悄地”“偷偷地”这些词语,生动地展现了母亲对“我”的小心翼翼的关爱。同时,文章的语言质朴而富有深意,像“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样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这篇课文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亲情的伟大,学会珍惜身边的亲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如“瘫”“痪”“侍”等。
-了解文章以“看花”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母爱的伟大,理解母爱的深沉,学会珍惜亲情。
-体会作者在经历生活磨难后对生命的思考,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如“好好儿活”。
-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如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教学过程中引用原文内容:例如在分析母亲的爱时,可以引导学生看“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里的“扑”“抓”“忍住哭声”等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地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心疼。母亲在儿子绝望时,用自己的力量试图让儿子重新振作起来。
2.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蕴含的对生命的思考。
-让学生能够将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在生活中学会珍惜亲情并积极面对生活。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教师范读,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例如在开篇教师可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朗读,以传达出文中那种压抑的氛围。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感。
2.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如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文中的“我”或者母亲,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例如在分析母亲看到儿子双腿瘫痪后的心情时,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母亲,看到孩子遭受如此巨大的痛苦,自己会有怎样的心情,从而更好地理解母亲的爱。
3.问题引导法
-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母亲为什么总是要带‘我’去看花?”“‘好好儿活’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不同的含义?”等。
4.小组合作探究法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一些较难的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例如在讨论“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有哪些变化”这个问题时,小组成员可以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综合得出结论。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讲述一个关于母爱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的故事。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古老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母亲,她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她就是孟母。孟母的爱体现在她对孩子学习环境的重视上。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里,也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爱又体现在哪里呢?”
2.板书课题“秋天的怀念”,然后提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
-教师:“大家看到这个课题,心里有什么疑问或者想法吗?是在秋天发生了什么值得怀念的事情呢?还是这个‘秋天’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教师在范读之前先提出要求:“同学们在听老师读的时候,要注意生字的读音,以及文章的节奏和情感。”然后教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调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字典,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例如“瘫”(tān)、“痪”(huàn)、“侍”(shì)等生字。
-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纠正错误的读音。
3.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