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一、教材分析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湘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这篇课文是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焚毁圆明园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与态度。文章从人道主义的高度,以犀利的言辞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深切同情。
从文体上看,这是一封信,具有书信体的格式和语言特色。在内容方面,雨果在信中一方面赞誉了圆明园在艺术上的价值,称其为“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等,另一方面对英法联军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如“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这种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英法联军的侵略本质,同时也体现了雨果伟大的人格和正义感。
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增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培养人道主义精神,同时提升对书信体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在写作中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如“赞誉、恍若、琉璃、珐琅、惊骇、晨曦”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书信的格式和写作特点,掌握文中运用对比、反语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及其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默读、朗读、分析等方式,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引导学生学习文中通过描述圆明园的辉煌来反衬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雨果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和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培养学生尊重不同国家文化遗产、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雨果对圆明园的盛赞以及对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谴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中对比、反语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其表达效果。
-掌握书信的格式和写作特点。
例如,在理解雨果对圆明园的盛赞时,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通过这些语句,我们可以看到雨果对圆明园极高的评价,这是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的内容。
2.教学难点
-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在文中的体现。
-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联系现实,思考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雨果站在全人类的角度看待英法联军的行为,他谴责这种侵略和破坏行为,不仅仅是从中国的角度出发,更是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这种思想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体会雨果的态度。例如,在讲解文章中对英法联军谴责的部分时,让学生带着愤怒的情绪朗读“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这样可以更好地体会雨果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批判。
2.问题引导法
-设置一系列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雨果为什么要赞誉圆明园?”“雨果对英法联军的谴责仅仅是因为他们破坏了圆明园吗?”等,通过这些问题促使学生对课文进行细致的分析。
3.小组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例如,在探讨“如何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一问题时,小组内的成员可以分享自己的看法,然后综合小组的意见进行全班交流。
4.情境教学法
-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讲解圆明园的辉煌时,可以展示一些圆明园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明园曾经的壮丽,从而理解雨果对其盛赞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讲述:“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走进一段沉重的历史。在19世纪中叶,中国遭受了一场巨大的灾难,英法联军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并且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而在当时,有一位伟大的法国作家,他目睹了这一切,并且用他的笔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2.教师提问:“大家能猜到这位作家是谁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3.教师揭示课题:“对,这位作家就是雨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
-教师在范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调,同时思考文章的大致内容。
-教师范读时,要读出雨果在文章中的情感变化,例如在描述圆明园的部分要读出赞叹之情,在谴责英法联军时要读出愤怒之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者课下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