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设计
《社戏》教案
一、教材分析
《社戏》是湘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作者鲁迅。这篇文章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写的是“我”小时候在外祖母家和小朋友们一起去邻村看社戏的情景,处处洋溢着夏天的温馨,一切让人觉得那么和谐,自然,充满生趣。文章通过描写优美的水乡风光、淳朴的民风民俗以及小伙伴们之间真挚的友情,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热爱。
文中对平桥村生活的描写充满了诗意。如“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这里简单几笔就勾勒出平桥村的地理特征和生活风貌,“乐土”一词则直接表达出“我”对这个小村的喜爱。还有月下行船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将静态的山写活了,既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烘托出“我”急切盼望看到社戏的心情。这些描写细致入微,生动形象,是学生学习描写手法的优秀范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惮、踱、棹、归省、行辈、撺掇、凫水”等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文中描写景物、人物的方法,体会文中细腻的描写。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童趣和童真,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故乡的热爱。
-通过对文中淳朴民风民俗的理解,引导学生珍惜现代生活中的美好情感。
3.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学习文中描写景物、人物的方法,如景物描写中的比喻、拟人手法,人物描写中的动作、语言描写等。例如“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这段文字中,“拔”“点”“磕”“架”等动词生动地描写出小伙伴们开船的动作,简洁而准确。
-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尤其是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如“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那段童年经历的怀念。
2.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种回忆中的模糊印象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探究文中所展现的民俗文化的内涵及其对文章主题表达的作用。例如社戏这一民俗活动在当地村民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它与作者童年记忆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可以先进行范读,如读“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一段时,要读出那种朦胧的美感和急切的心情,然后让学生模仿朗读。
2.讨论法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如文中描写景物和人物的作用等。例如在讨论“双喜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双喜的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分析,如“双喜大声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双喜的聪明、胆大、热情。
3.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讲解月下行船的部分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在那艘船上,教师通过描述当时的场景,如“微风轻轻吹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月色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远处的山峦像黑色的巨兽,而船在河中快速前行……”让学生感受那种美妙的意境。
4.问题引导法
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讲解社戏的情节时,教师可以问“为什么作者觉得那夜的戏并不好看,但又说那是好戏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文章的主题。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