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说题,探寻课后作业新形式.docx
文件大小:40.9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09
总字数:约4.5千字
文档摘要

说题,探寻课后作业新形式

【摘要】“圆柱的练习”是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一节练习课。“双减”背景下,优化课后作业的形式和内容,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练习课的作业设计需要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说题作为一种有效的课后作业形式,以学生思、说、评的方式代替机械单调的练习,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让思维可视化。

【关键词】练习课作业设计说题

一、案例背景

“双减”背景下,优化课后作业的形式和内容,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课后作业承担着有针对性地巩固学生课内所学,科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课后作业的设计既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也要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说题作为一种有效的课后作业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让思维可视化。笔者以一道练习题为例,谈谈说题的准备和具体步骤。

二、案例描述

“圆柱的练习”作为一节练习课,主要是让学生巩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体会灵活运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其空间观念。而学生已经了解了圆柱的基本特征,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师选择以这节课的题目来说题,让学生用思、说、评的方式代替机械单调的练习,使作业具有了挑战性和趣味性。所以,课后说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避免教师过多的讲评,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笔者选择利用单元题卡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确定说题方向,选择说题内容,设计说题步骤。

(一)确定说题方向

利用单元题卡了解学情,确定说题方向。单元题卡包含四道题,分别考查圆柱的底面积、体积和表面积等内容。从完成的情况来看,学生基本能掌握圆柱的底面积、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大部分学生能掌握知识点单一、与例题同类型的题目,而正确率较低的是属于灵活运用范畴的一道题目。

设计意图:教师要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受知识有限、解题能力不足、逻辑思维有待进一步发展的影响,有难度的题目往往集中在一类或几类问题上。而通过单元题卡,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确定说题方向。

(二)选择说题内容

题目:在一个圆柱形储水桶里,把一段底面半径为5厘米的圆柱形钢材全部放入水中,这时,水面上升9厘米;把这段钢材竖着拉出水面8厘米,水面下降4厘米。求这段钢材的体积。

从完成的情况来看,单元题卡中的这道题对学生来说普遍有难度,难度分为不同层级。层级一,读不懂题目的意思,对解决问题没有头绪;层级二,能理解情境中的数量变化过程,但无法厘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层级三,知道题目中包含的条件和数量关系,但是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师:这道题难在哪里?和其他题目有什么不一样?

生:其他题目运用公式就能算出结果,这道题太复杂,把圆柱形钢材放入水中,水面上升,把钢材拉出水面一定高度,水面又下降,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解决。

设计意图:题目的选择要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是指那些能体现通法通解的题目,是大部分学生存在困难的题目,是能启迪学生思维的题目。教师要聚焦问题,选择合适的内容,从而让学生通过说题掌握规律,举一反三,有效地发展数学思维。

(三)设计说题步骤

说题步骤,为学生课后说题提供了脚手架,也让题目解决的过程可视化。教师通过具体步骤,可以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说题步骤具体分为: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问题归类—整理反思。

1.理解问题,梳理关系

画一画:画出圆柱形钢材全部放入水中的过程。

水面上升,上升的水的体积相当于钢材的体积。把钢材拉出水面的过程,下降的水的体积相当于拉出水面的这部分钢材的体积。已知条件有圆柱形钢材的底面半径为5厘米,此时,水面上升的高度为9厘米;拉出水面的高度为8厘米,此时,水面下降的高度为4厘米。要解决的问题是这段钢材的体积。

理解问题是审题的过程,学生在梳理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解读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对问题的理解,不仅是要读懂题目表达的意思,而且要将问题转化成易于理解的形式。题目描述了两个过程,将钢材放入水中和将一部分钢材拉出水面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示意图将其表示出来。用文字表述的题目是抽象的,但将文字转化成形式,用图形表征条件和问题,就可以使抽象的文字变得形象,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找到数量关系。

2.分析问题,突破难点

想一想:从出发点来看,小學阶段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两种——从条件出发和从问题出发。从条件出发,就是由已知条件展开推导得到一些信息,看看得到的信息中哪些信息对解决问题有用。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往往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突破口。从问题出发,就是要知道问题的解决需要哪些信息?要想得到这些信息,往往要根据已知条件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师:解决问题可以从条件出发,也可以从问题出发。先从条件出发能知道哪些信息呢?谁来分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