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素养赋能职初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
【摘要】针对职初教师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教学对象忽视、学习活动弱视、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的缺失等问题,柯桥区以数字素养赋能职初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制订数字素养下的职初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表,以数字化应用服务教师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业评价和教学反思等课堂教学全流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职初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关键词】数字素养职初教师数字技术运用课堂教学
教师专业成长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职初教师(站上讲台)—骨干教师(站稳讲台)—卓越教师(站好讲台)。职初教师是走上教师岗位0~5年的教师,他们一般在小学担任相应教学或班主任工作,且正处在适应到胜任岗位的阶段。笔者曾对区内部分职初教师进行两年听课跟踪调研,发现他们的课堂存在诸多共性。
一、课堂观察职初教师教学现状
(一)忽视学情对象
虽然对“以学定教”的理念大家已达成共识,但是走进职初教师的课堂就会发现,这个问题还远没得到解决。一位有1年教龄的老师教学《aoe》时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但学生却已大声喊了出来:“我知道,这是‘aoe,我早就学过了!”可老师仍然按部就班地用课件教学。教师似乎抱着一种简单的假设:“教师教什么”和“学生想学什么”之间是直线关系。但是,教与学的内部逻辑远非这么简单。因为课前忽视了对教学对象的分析了解,教学效果很差。
(二)缺乏设计能力
课堂中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清晰地呈现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两位有3年教龄的教师同课异构复韵母复习课:第一位教师出示所有复韵母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拼读、记忆;第二位教师给学生六张单韵母卡片,引导学生合作拼组复韵母,一个组合卡片,另一个记录拼音。后一个班的学生明显在课堂中更主动地学习探究、更愉快地合作分享。职初教师往往把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简单等同于学生的学习内容,而缺乏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特点设计学习活动的能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欠缺,课堂参与度低。
(三)缺位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行为及时做出反馈和点评,并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观察中发现,职初教师的评价往往停留在对学生课堂互动或书面作业的即时评价,“你真棒”“你真能干”更成为低年级教师的口头禅。笔者曾在一次新教师课堂基本功比武中统计,每位教师“很棒”“不错”“太好了”之类的口头评价次数平均达到20余次。他们的课堂评价缺位,是因为常态课堂时空中很难即时采集表征学生学习投入程度的表现、情感和行为。
(四)缺失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发生的教学活动进行回顾、总结,在自我吸收与理解后写出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获。笔者听了一位有三年教龄的教师执教《小猴子下山》后,借助录播设备回放词语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像这样“又大又红”的词,你还能找到哪些?
生:又香又甜的桃子。(学生几乎脱口而出)
师:还可以说说其他的东西吗?
生:又大又红的苹果、又大又甜的西瓜……
(教师表扬,教学结束)
当问及如何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时,该教师表示学生积累了许多“又()又()”的词语并能熟练运用,再追问学生在教学活动前后有没有语言增量时,教师马上意识到问题所在,她误把学生生活经验视为教学终点,没有帮助学生解构词汇构成特点并体验表达效果。职初教师的教学反思往往停留在对课堂流程的梳理,而缺失聚焦课堂关键问题的反思能力。
职初教师课堂中教学对象忽视、学习活动弱视、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缺失,这些问题的症结并不是他们对“学情”的漠视,而是对把握学情的方式、方法、策略、路径的“无能为力”,这成了制约职初教师提升课堂效率的瓶颈。
2023年2月教育部正式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师数字素养是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其效果逐渐体现在数字技术融入的教学模式创新与学习方式变革和数字技术赋能的教师研训方式的改革。
近年来,柯桥区以数字素养赋能职初教师专业成长,制定数字素养下的职初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表(见表1),以数字化应用服务教师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业评价和教学反思等教育教学全流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职初教师课堂能力的提升。
二、数字赋能职初教师课堂改进
(一)数字化分析学生需求,定位学情起点
笔者曾对职初教师(低年级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及是否将学情分析写入教学设计时(见图1),能经常写入的仅占2.9%。检查职初教师的备课笔记时发现,他们的教学目标设定往往不够聚焦,只停留在笼统描述或教学参考书的统一建议上。以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6:画》为例,一位教师的教学目标表述如下: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色”等10个生字和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会写“水、去”等4个生字